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三 )


1、运用A—B—C—D—E法则与孩子情感链接(前提)
让孩子参与到管教过程中 , 看似简单 , 却不容易 , 因为 , 当孩子犯了错时 , 父母很容易被孩子的行为结果激怒 , 而不去看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 , 所以 , 父母首先要做到能平复自己的情绪 , 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孩子的错误 , 孩子才有机会参与管教过程中 。
罗娜·罗纳在《不吼不叫》里提出A-B-C-D-E法则 , 可以有效帮助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 , 平复自己的情绪 。
A:自问(Ask)
B:呼吸(Breath)
C:平静自我(Calmyourself)
D: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whatyourchildneeds)
E:同理心(Empathize)
A自问
。 自问就是当孩子犯了错后 , 父母问问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 愤怒?悲伤?还是无助等 , 然后再问问自己是想让孩子为犯错付出被责骂的代价 , 还是想让孩子通过犯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并能从中吸取教训 , 以后变得更好 。 我想父母都选择后者 。
B呼吸和C平静自我是连贯的
, 我们在情绪激动时如果能够深呼吸几次 , 那大脑可以快速过滤掉事件表象的东西 , 然后内心平静下来 。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文章图片
D确定孩子的需要
。 父母单一的批评责骂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发泄内心怒火的需要 , 而管教孩子 , 最重要的是满足孩子的需要 。 父母在平静下来后 , 需要确定孩子的需要 , 比如孩子打人 , 那他为什么打人 , 是因为自己被欺负了 , 还是想要占有别的的东西 。 不过此时确定孩子的需要 , 更多的是父母头脑层面的 , 主要是帮助父母要认识到要透过孩子的表象 , 去看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 父母能确定孩子的需要 , 也就开始与孩子进行情感链接 。
E同理心
。 同理心就是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 设想一下 , 如果此时自己是孩子 , 自己犯了错误肯定是想要父母的耐心引导 , 而非暴怒下的责备 。
父母如果在孩子犯了错后 , 能做到用A-B-C-D-E法则调控自己的情绪 , 那将会和孩子产生情感链接 , 之后的教育就不会停留在批评指责上 , 而是用孩子视角看问题 , 解决问题 。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文章图片
2、阐述—认同—规则—决策四步曲(保证)
当父母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 下面就是让孩子参与到管教过程中 , 一共有四步 。
假设情景:朋友的孩子来到家里做客 , 孩子想玩自己儿子的玩具 , 儿子不给并且动手打对方 。
第一步:让孩子阐述事实
上面的情景中 , 最忌讳父母不问原因 , 就碍于情面指责自己孩子自私、不懂事 。 父母应该这样做:
蹲下身子 , 耐心询问孩子为什么打人 , 孩子会说对方抢了自己的玩具 , 自己很生气 , 所以要打人 。 此时 , 父母要有分辨孩子是否在说真话的能力 , 当孩子明显是在说假话时 , 父母要温和地引导孩子 , 严厉地呵斥只会让他们隐藏事实 。
让孩子阐述事实时 , 父母要多采用身体接触 , 比如抚摸孩子、搂抱孩子 , 眼神中充满爱的交流也必不可少 。 只有孩子放下戒备心 , 才会吐露心声 。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文章图片
第二步:肯定孩子的感受
有的父母在面对孩子被抢了玩具而感到悲伤时 , 常常忽略孩子的心情 , 责备孩子软弱 。 假如孩子动手打了对方 , 父母更会给孩子扣上自私的帽子 。 轻视、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 , 是父母常见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