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春天里,到偏远乡村“种”幼儿园去( 三 )


爱 , 自信 , 社会交往能力 , 卢迈认为 , 这些都是“一村一园”带给乡村孩子最具共性也最重要的收获 。
他反复强调乡村幼儿园老师的功劳 , 希望“村幼教老师”这一群体受到社会更多关注 。 他相信 , 当人们走近这群最基层的幼教老师 , 了解他们的爱与艰辛 , 付出与成果 , 会更清醒认识农村学前教育现状 , 更重视如何“雪中送炭” 。
卢迈找出的另一张照片 , 拍摄于2010年 。 46个年轻人站在“青海乐都早教志愿者”的红旗前 , 他们是“一村一园”计划招募的第一批幼教志愿者 。
如今 , 一些人已离开 , 一些人仍在坚守 。 今年42岁的朱英香 , 就是坚守者之一 。
朱英香是乐都本地人 , 从青海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 , 做过私立小学的代课教师 , 也在县里的民办幼儿园工作多年 , 直到2009年应聘成为“一村一园”计划的幼教志愿者 。 那一年 , 她29岁 。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 , 又学的这个专业 , 虽然我小时候没上过幼儿园 , 但可以让现在的农村孩子享受这种教育 。 ”项目伊始 , 试点多、孩子多 , 老师少 。 首批46个志愿者需要去81个村子“走教” , 一天去一个村 , 一周跑五个村 。 朱英香每天坐车到十几公里外的中心学校 , 再从学校骑着区教育局给他们配备的自行车下村 。 “骑车骑得手都麻了 。 ”
2011年 , 项目组评估教学成果 , 结合地方反馈 , 增加招聘 , 让老师固定教学 , 朱英香从此成为峰堆乡联村从0到1的第一所幼儿园里 , 从0到1的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老师 , 直到今天 。
很多“一村一园”计划的村幼教老师 , 都是这样 , 来到从来没有幼儿园的偏远村庄 , 种下学前教育的种子 。
在试点村 , 孩子们的情况各种各样 , 老师们也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 。
很多努力看上去很“小”——
他们教不会自己上厕所的孩子自理;
教妈妈好赌、爸爸在外打工 , 经常独自在家的孩子认识危险物品 , 不做危险事情;
教不会说普通话的乡村孩子说普通话;往时常吸溜着鼻涕的孩子书包里放入纸巾;
对因种种原因怯懦、自卑、怕生的孩子 , 逮到机会就夸;
把病情没被家里重视 , 拉肚子严重到晕倒的孩子送到卫生室 , 要求家长务必关心;
帮想念在外务工父母的孩子 , 用视频联系爸妈;
……
这些走入山村的老师 , 弥补了村里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部分缺失 , 也难怪许多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叫老师“妈妈”——
在贵州织金 , 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在教师节回幼儿园递给老师一张纸条 , 上面写着“老师像妈妈”;
在青海乐都 , 一堂主题为画妈妈的课 , 有孩子画了两个妈妈 , 告诉老师 , “一个是你”;
在湖南古丈 , 有个孩子被问到家庭成员有谁 , 竟回答说 , “妈妈是谁?”她入园后天天跟在老师身后 , 着急上厕所时 , 脱口而出 , “妈妈快帮帮我!”
……
就是在无数个这样的日夜里 , 村民逐渐接受了幼儿园 , 认可了学前教育 。
“孩子和家长都改变了 。 ”曾参加“一村一园”计划的青海乐都志愿者老师杨亚玲仍清楚记得 , 10年前 , 在她任教的乡村 , 很多家长都不愿送孩子入园 , 认为幼儿园就是领着孩子玩 , 玩3年玩野了 , 上了学也没法好好学习 。
杨亚玲从村妇联那里拿到适龄儿童名单 , 挨家挨户上门跟家长们谈 , 向他们介绍新的学前教育观念 。 有的家长去一两次说不通 , 她就跟孩子互动 , 给他们讲故事、读儿歌、画画 , 跟他们一起做游戏……如今 , 家长们普遍愿意支持和配合老师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