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春天里,到偏远乡村“种”幼儿园去( 四 )


“乡村振兴的标配里 , 应该有个幼儿园”
作为一项立足村级学前教育服务的社会实验 , “一村一园”计划证实了为欠发达地区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价值 , 总结出一套可在欠发达地区推广复制的模式 。 卢迈希望 , 这些试点经验能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
“支持政策研究、促进科学决策、服务中国发展”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创立以来的宗旨 , 做试点、做研究 , 最终都指向了公共政策 。 此前 , 被称为“营养餐”项目的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 , 就是他们“社会实验+政策倡导”方针下的成功案例 。
2006年 , 基金会在农村寄宿制学校调研发现 , 贫困地区的学生普遍营养不良 。 2007年 , 基金会启动试点 , 为2000个贫困地区孩子建食堂、供应免费午餐 , 为另外500个孩子发放衣物补助 , 进行对照实验 。 一年后 , 有食堂吃的孩子 , 身体素质、学习成绩等都有显著提高 。
2011年 , 该项目由社会试验上升为国家政策 , 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 至今已惠及37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 。 项目实施10年后 , 评估显示 , 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身高普遍有较大增长 , 受益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 , 提高至2021年的86.7% 。
“谁都比不了政策的力量 。 ”卢迈说 , 政策会影响千千万万人 , 他希望“一村一园”计划也能得到政策支持 , 产生更大效果 。
但这并不容易 。 10余年来 , 尽管已对项目效果做了多轮评估 , 对山村幼儿园“教育质量”和“正规性”的争论 , 却始终缠绕着“一村一园”计划 。
争论背后 , 值得留意的问题是:什么是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 , 如何在不伤及教育公平的前提下 , 追求教育质量?
“哪些指标、标准能够精准地测量学前教育质量?有关部门制定了严格的建设标准和人员资格标准 , 但是 , 这些标准对于中国广大欠发达地区是否适用?”在2019年的“一村一园”计划乐都十周年效果评估报告中 , 研究者们指出 , 从实践来看 , 在偏远地区农村要按照标准办学是非常困难的 , “一是投入与服务产出不成比例 , 投入大、服务规模小 , 直接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有基本素质无资质的当地青年无法从事相关工作……可以参考的做法是 , 先上岗再考证 。 除了建设标准、人员资格标准等相关要求外 , 更重要的是要以‘效果’为导向 , 看老百姓的获得感 。 ”
卢迈强调 , 他很高兴在走访时听村民同他“算账” 。 “在井冈山 , 有户人家原来在镇上租房陪孩子上幼儿园 , 我们在村里建园后 , 他们就回到村里 , 说回来省了房租、学费、生活费 , 在地里还能干干活 , 一年省了近2万块钱 。 ”
村级学前教育受到农村家庭的普遍支持 。 卢迈提到 , 与当年项目启动时的情况不同 , 如今 , 欠发达地区家长也普遍有了送孩子读幼儿园的认知 。 这一人群对孩子“入园难”问题发出的声音不够大 , 却不容忽视 。
近年来 , 国家和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 2020年 , 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已达4203亿元 。 教育部门也明确提出 , 农村地区要“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 , 小村联合办园 , 人口分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 。
卢迈建议 , 国家财政学前教育投入分配应优先支持欠发达地区 , 而且不能只关注县城乡镇 , 还要向村里倾斜 。 投入的倾斜不能停留在文件上 , 要有切实措施 。 例如 , “大村独立建园 , 小村联合办园”落实了吗?有10个以上在村儿童的村子都建没建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