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拿别人跟自己孩子比较,只不过在对比时,这些“坑”别跳( 三 )


所以对比是可以的 , 但一定要积极 。
1、对比要具体 , 且要有现实意义 。
不要泛泛地什么都比较 , 我们不要指望能同时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 从最容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做起即可 。
父母可以拿别人跟自己孩子比较,只不过在对比时,这些“坑”别跳
文章图片
对比后的“收获”要有现实意义 , 即孩子从中能够得到增量信息、受到某些启发 , 能够拿来就用而不是只能感慨自己力所不及、望洋兴叹 。
2、促进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
对比过程中要对孩子的某些积极的或者还算是积极的表现给予肯定 , 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
父母可以拿别人跟自己孩子比较,只不过在对比时,这些“坑”别跳
文章图片
最好能够做到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在做正确的事情了 , 并且父母也看到了 , 而还要对比的目的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提高做这些正确事情的效率——我不是教你做事 , 而是帮你把事情能够更好地做好 。
如此会让孩子产生自我肯定的效能 , 也有利于他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
3、对比对象尽量选择具有参考性强的 。
以学习为例 , 影响学习动机、动力、自我效能提升的因素之一 , 就是某个实例具有“替代经验”的价值 。
最典型的就是一个跟自己差不多的人通过做某些事情之后取得了成功 , 这样的事例会让自己觉得“我也应该能做到”的信心 。
父母可以拿别人跟自己孩子比较,只不过在对比时,这些“坑”别跳
文章图片
反正 , 如果我们给出的参考对象本身及其取得的成绩是我们自身就达不到也模仿不来的水平 , 那么反而会降低自我效能 , 令人生不起“我也能行”的信念来 。
当然 , 这事儿要灵活一些 , 不是只有那些取得成功的事例才有参考意义 , 一些失败的教训也同样有参考性 , 而且避免犯同样错误的认识本身 , 其实就是在提高成功率 。
4、注重孩子的接受而非道理本身 。
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道理讲得再好 , 如果孩子不爱听、听不进去意义就不大了 。
所以我们要注重的是孩子能理解、接受什么 , 而不是把对比本身讲得多么详细全面 , 否则就会变成变相的约束、管束 , 而且还是建立在否定孩子、批判孩子基础之上的 。
父母可以拿别人跟自己孩子比较,只不过在对比时,这些“坑”别跳
文章图片
要注重关键词 , 多说“我们可以……”“我们试试……”“你也有能力……”等更积极的心理暗示词语 , 少说“不要”“禁止”等限制、约束甚至是否定的词语 , 这些消极的词语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抗拒”表现 , 进而出现我们越是不想他说什么 , 他就非要做什么的问题 。
综上 , 我们不建议父母拿孩子作比较其实不是反对比较的本身 , 而是错误的比较方式不但不会让问题变好 , 反而会导致更多问题的出现甚至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 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心理抗拒”“自我效能”的原理 , 并且注意利用 , 那么还是可以让很多“对比”变得更加有效、有意义的 。
父母可以拿别人跟自己孩子比较,只不过在对比时,这些“坑”别跳】因此 , 不必刻意避免“对比” , 而是要么不做 , 要做就做有意义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