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真的么?

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真的么?
文章图片
网上流传 , 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 , 可能更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 。 其实 , 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的 。
所有的孩子都可能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确实有某些特点的孩子 , 可能就容易被人欺负或霸凌 , 但这不是看谁带大的 , 而是看孩子是什么个性特点以及是如何被带大的 。
关于校园霸凌 , 还有个误区是觉得那是大孩子之间才会发生的事;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里的小朋友 , 彼此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 , 很少有人会往校园霸凌的方向想 。 不过 , 事实是:
哪怕只有3岁 , 孩子就有能力欺负他人 , 实施霸凌;
这意味着 , 哪怕在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 , 就有孩子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
假如家长或老师 , 想当然地认为3-5岁的小朋友不可能会被霸凌 , 这很可怕 。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 哪些特点的孩子更可能成为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家长能做什么?孩子能做什么?
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真的么?
文章图片
图源:Unsplash
一、学龄前儿童就可能遭遇校园霸凌 , 且后果严重
霸凌或欺凌 , 是指孩子故意地、反复地对其他孩子做不友善的事 , 说不友善的话 , 包括嘲笑、排挤、身体攻击等 。 霸凌有三个要素:
故意

霸凌者是蓄意伤害被霸凌者 。
反复

霸凌者反复地针对性伤害某位被霸凌者 。
力量不均等

霸凌者会选择他们认为跟弱小的人成为目标 。
学龄前孩子的霸凌表现与大孩子的不太一样 , 而且有些行为可能是霸凌的前兆 。 比如 , 学龄前的孩子 , 可能会有推人、抢东西、不跟某个特定的孩子玩等行为 。 假如这些行为只是偶尔的 , 而且不是故意地、反复地、针对性地伤害另外一个弱小的孩子 , 那就不会认为是霸凌 。 但如果对这类行为不加以合理引导或阻止 , 最终就有可能发展为霸凌 。
想象一个场景:
孩子一边喊着“这是我的” , 一边抢夺其他孩子的玩具 , 这很常见 , 也很正常 。 但如果这种抢夺行为 , 变成故意地、反复地、只抢某一个孩子的 , 而家长、老师忽略这个情况 , 觉得这只是孩子之间普通的抢夺 , 那最终可能会变成身体或语言的霸凌 , 那个总是被针对、被抢夺的孩子 , 就可能成为霸凌的受害者 。
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真的么?
文章图片
图源:Unsplash
3-5岁 , 刚好是孩子们学习与人相处、交朋友的年纪;如果在这个年龄遭遇霸凌 , 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极其恶劣的后果 。
二、哪些特点的孩子 , 更容易被欺负或霸凌?
所有孩子都可能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 但有的孩子更可能被人盯上 , 成为受害者 , 比如:
与其同伴“不太一样”:比如肥胖、戴眼镜、穿衣风格不同、人种不同等 。
看上去弱小 , 没有能力保护自己 。
低自尊、抑郁、焦虑 。
没什么朋友 , 不受欢迎 。
不怎么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 不喜欢社交 。
有生长发育或身体上的缺陷 , 比如发育落后的孩子 。
学龄前孩子不容易清楚了解其他孩子的行为本质是什么 , 或者有多恶劣 , 因此家长和老师的仔细观察至关重要 , 比如
孩子以下行为特点需要高度警惕

孩子沉默寡言、伤心、激动或不想参与集体活动 。
孩子交不到朋友或发现很难融入集体生活 。
孩子总是被其他孩子拒绝参与集体活动 , 或者总是被其他孩子的行为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