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今日评论速览 | 经营贷换房贷当休矣

4月14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聚合:
经营贷换房贷当休矣
有媒体近日调查发现 , 多位中介人士建议居民将房贷转换为经营贷 , 称这样可每月节省月供资金 , 减轻房贷还款压力;如果居民当前有购房意愿 , 还可以帮助申请经营贷用来买房 。 经济日报评论认为 , 这只是个小聪明 , 往往导致借款人看似得了便宜 , 实则会吃大亏 。 有关操作的合规性和经济性都值得商榷 。
从合规性上讲 , 经营贷是用来支持实体经济的 , 只能用于企业经营 , 用经营贷置换房贷 , 是明令禁止的违规行为 。 即便银行放贷时未能及时发现 , 借款人“侥幸”获得资金 , 但银行在常态化的贷后检查中 , 也会发现蛛丝马迹 , 发现违规用贷苗头 , 就会依法要求贷款人进行整顿 , 或者实行断贷、抽贷 , 居民的个人信用必然出现“污点” , 影响今后的信贷业务办理 。
从经济性上看 , 有关操作也得不偿失 。 尽管有的中介估算 , 如果一套房产价值1000万元 , 用经营贷置换房贷后 , 居民5年可以节省85万元 。 但在实际“运作”中 , 违规用经营贷置换房贷 , 将耗费居民的大量精力和费用 , 包括支付给中介的劳务费、提前偿清房贷的垫资利息、包装借壳公司的费用等多项开支 , 并且经营贷期限大多为1年至5年 , 远远短于房贷期限 。 经营贷到期后 , 居民还面临转贷或者过桥垫资的麻烦 , 这些隐性成本大大增加了实际资金成本 , 远高于中介估算节约的纸面成本 。
医院太平间不可再“包”生意经
不少医院将殡葬服务外包给公司 , 遵循的是市场规则 。 不过 , 外包的只应该是服务 , 而不是责任 。 同样要打个问号的 , 是太平间动辄两三百万元的外包费用 。 根据采访人员调查 , 一殡仪服务公司2021年1月曾在某三甲医院太平间承包服务项目中标 , 成交金额为239万元;另一份中标公告显示 , 中标金额高达280万元 。 殡葬服务的中标金额和天价殡葬费之间 , 有没有逻辑关联?其中的成本核算结构是否合理、存不存在垄断性经营行为 , 也需要监管部门深入调查 。 如果医院收取了高额的中标费 , 而对此后的殡葬服务不闻不问 , 岂不是把这一关乎患者家属切身利益的服务 , 当成了自己坐收渔利的算盘?
早在2019年 , 北京就提出试点“太平间遗体直运殡仪馆” , 并要求建立对医疗机构太平间的联合监督检查机制 , 对“医疗机构太平间未经民政部门批准开展殡仪服务”“非法经营遗体运送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 , 依法从严查处 。 从行业现状来看 , 该政策落实并不到位 , 该领域也存在相当大的监管盲区 。 目前 ,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三部门已启动对全市医院太平间外包情况全面排查 , 并将研究制定改进医院太平间管理服务的政策措施 。 北京晚报评论认为 , 这一次的从重处罚、从严处理 , 势必会起到震慑作用 , 但未来的殡葬服务监管 , 在规范外包机制和收费项目上 , 还应该更加主动、更加透明、更加公正 。
严打非法“采挖”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食品|今日评论速览 | 经营贷换房贷当休矣】当前 , 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超过10亿 , 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社会 。 部分App运营商为积累数据非法“采挖”网民个人信息 , 威胁个人数据安全的问题不容小觑 。 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 , 软件运营商收集到更多的数据 , 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更强大的市场地位 , 这也是非法“采挖”个人数据现象猖獗的根本原因所在 。
光明日报评论认为 , 尽管我国的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 。 但要形成一个安全有序、保障有力的数字社会 , 多方合力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刻不容缓 。 一方面 , 互联网经营者、软件运营商等涉及个人数据信息的主体应当依法合规经营 。 应当尊重用户知情权 , 依法收集、处理并保护好用户的个人数据信息 , 做好脱敏处理 , 不得利用大数据“杀熟” , 更不能非法出售 。 另一方面 , 监管部门要念好数据监管的“紧箍咒” 。 监管部门要实现对各类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常态化监管 , 上市的各类App应通过必要的备案审核程序 。 必要时 , 国家可以设立个人数据信息保护专门机构 , 实现统一监管 , 避免多头监管所致的多重执法、责任推诿 。 最后 , 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 。 互联网、软件等相关行业组织应当推广各种用户协议示范文本 , 用户信息收集程序规范等 , 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 推动数字社会早日实现经营者、运营商和用户的共享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