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书第3课古诗三首 我的第一本书ppt

教材解读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大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 。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通过“飞”字和“斜”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 。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诗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汉宫”指的就是唐宫 。

六下语文书第3课古诗三首 我的第一本书ppt

文章插图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 。诗的大意是: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 。诗人开篇先描绘了仰望星空所见之景,进而联想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随后便沉浸于对织女的想象中,想象她是如何地忧伤难过,进而发出感慨:牵牛与织女虽只一水之隔,却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会,更无法对话 。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 。诗的大意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 会写“侯、章”等7个字 。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
二、写字指导
1、“侯”容易与“候”混淆,可以从字音、字义两方面来进行区分,写“侯”字时不要多写一笔竖 。
2、“盈”字注意写好上半部分,“乃”字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画要出头,“又”字最后一笔要变点,书写时要小一些 。
3、“栖”要注意右边是“西”,不要写成“酉” 。
三、阅读指导
本课三首古诗均与传统节日或传说相关,可以尝试根据诗体、内容、将类似的诗组合起来 。如,《寒食》《十五夜望月》都是唐代七言绝句,可以整合起来进行学习 。
1、运用多种方法,初步把握古诗内容
①、学习时,应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充分利用注释,在字义、词义的同时,也注释里对相关习俗的介绍 。如学习《寒食》一诗时,可以先借助“春城”“御柳”等关键词的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字面意思;同时对“寒食节”的介绍,更好地把握诗的写作背景和内容 。
六下语文书第3课古诗三首 我的第一本书ppt

文章插图
②、借助补充的课外资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 。如《寒食》诗,所写内容与寒食节相关,可以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寒食节禁火习俗的由来,更好地理解诗中“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