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总是爱打人怎么办 解读宝宝“暴力”的假象

最近有妈妈在网上讨论这样的问题:宝宝虽然才3岁左右,但是却有暴力倾向 。不仅仅打同学还打妈妈 。有妈妈还把自己被孩子“咬”的牙齿印子的图片晒了出来 。各位家长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宝宝的这个情了 。
小编想问:各位家长,你的宝宝是否也有以上有“暴力”的行为吗?家长是否知道孩子暴力有时候是假象?并不与孩子的心理出发点有关 。阅读本文,你会更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

宝宝总是爱打人怎么办 解读宝宝“暴力”的假象

文章插图
假象一:不会使用正确的肢体动作
镜头:
午饭时间,小朋友都坐在桌子边上等着用餐,乐乐突然用力搂过身边小米的脖子,紧紧地把他的头靠在自己胸前 。不知所措的小米吓得大声哭起来,乐乐有点困惑了,于是又用力把小米从胸前推开,小米被他这么一折腾,哭得更厉害了 。乐乐看着小米,眼神茫然又不知所措 。
【宝宝总是爱打人怎么办 解读宝宝“暴力”的假象】解读:
2~3岁的宝宝对自己的身体动作力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差,因此人们常说:宝宝打人,没轻没重 。乐乐对同伴的“暴力行为”似乎毫无来由,其实他只是想向小米表示一种喜爱的心情,可是他过于激烈的动作,让阳阳产生了误解和害怕 。
怎么帮孩子:
父母注意正确示范:
宝宝对自己动作的认知是通过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获得的 。
因此父母要注意:
要时时对宝宝的动作做出正确的回馈,当宝宝用力过猛打疼你时,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宝宝把妈妈打疼了,妈妈觉得好痛 。”同时给他示范恰当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宝宝,如果你喜欢妈妈、喜欢小朋友就轻轻地摸一摸 。”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小朋友交往了 。
坚持一贯原则:
你要尽可能每次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暴力行为” 。你用同样的方法,能建立一套被孩子认识和接受的规则 。最终他会明白,只要自己做错了事,就得付出代价——这是他学习控制自己行为的第一步 。
宝宝总是爱打人怎么办 解读宝宝“暴力”的假象

文章插图
即使孩子是在公共场合做了让你尴尬的事情,你也要坚持这些规则 。大多数家长都会理解你的处境,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这种情况 。但如果有人对你侧目而视,或者说“你怎么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之类的话,不要过多理会,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此种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 。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告诉孩子这样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孩子意识到这样是不受欢迎的 。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决心,从而减少孩子的“暴力”行为 。
代币法:
这种方法对孩子也很有吸引力 。如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好,不骂人就发一个三角形,不打人就发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到一定的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如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一次出游的机会……让孩子慢慢改掉打人等不恰当的行为 。
假象二:不能有效地使用语言沟通
镜头:
老师带小朋友到游戏室玩 。牧牧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刚要去拿,被妞妞抢先拿到了,牧牧走上上去一把夺了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