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雕酒配大闸蟹诗句( 二 )


尘埃离故国,诗酒寄他乡 。
若乏西来使,何缘致洛阳 。
阳澄湖蟹谚
虾有虾路,蟹有蟹路,泥鳅黄鳝独走一路 。
人冷穿袄,蟹冷钻草 。
蟹靠水养,水靠人养 。
一年荒,荒三年,一年好,三年高 。
西风响,蟹脚痒,浪打芦根虾作墙 。
宋代陆游爱啖螃蟹,写道:"传方那鲜烹羊脚,破戒尤惭擘蟹脐 。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 。"他说刚动手擘开肥蟹时,馋得口水淌了下来,持螯把酒,昏花的老眼也亮了起来,真可谓嗜蟹近痴 。
宋代高似孙诗云:“西风送冷出湖田,一梦酣春落酒泉;介甲尽为香玉软,脂膏犹作紫霞坚;魂迷杨柳滩头月,身老松江瓮里天;不是无肠贪卡蘖,要将风味与人传 。”与其说是诗,还不如说是一条绝佳的谜语呢,吃过醉蟹吗?一只傻螃蟹,竟然爬进了乡村野夫的酒瓮里去了 。魂迷酒乡的蟹啊,做了一回大好事,自作多情地为人类发明了一例珍肴—醉蟹,哈哈!
“要将风味与人传 。”有关蟹的谜语诗还有皮日休的《咏蟹诗》,“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
明代大画家徐渭,对蟹观察细腻,笔下的螃蟹活灵活现,一墨千金 。他的《题画蟹》诗写得明快、传神:"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哉挺青泥 。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
明末哲学家李贽人谓“蟹仙” 。且看这位至情之人对蟹的说法,“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他曾对螃蟹发出这样的感慨,“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 。”可见其对于自己食蟹之僻津津乐道,乐在其中!不愧为“蟹仙”也!
明代画家郑板桥把眼中的蟹比作“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横行的蟹啊,再怎么霸道,到头来也只不过是食客的腹中之物 。
明代剧作家李渔:以蟹为命,一生嗜之李渔在所著《闲情偶寄》中自称以蟹为命,一生嗜之 。
自上一年螃蟹退市时即储钱以待,自呼其钱为“买命钱” 。自螃蟹上市之日起到断市之时终,他家七七四十九只大缸里始终装满螃蟹,用鸡蛋白饲养催肥 。
他无一日不食螃蟹,因担心季节一过难以为继,还要用绍兴花雕酒来腌制醉蟹,留待冬天食用 。
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寄居吴中时,留下“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的名言 。原来她住在苏州的所有原因就是因为那里每年可以吃到美味的阳澄湖大闸蟹啊!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钟情螃蟹,在文学名著《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有生花的妙笔,把大观园中的螃蟹宴和人们吃蟹的形态、方法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不失神来之笔 。
艺术大师齐白石,素有画蟹之盛名 。面对日寇入侵,在一幅《螃蟹图》上题"处处草泥多,行到何方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嘲讽日本侵略者陷于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
鲁迅对螃蟹也情有独钟,每到螃蟹上市的金秋季节,往往要买些蟹来食用 。还常常用蟹肉做成“蟹壳黄”之类的点心 。有时,鲁迅还请他的弟弟周建人到他家里来一起品尝“大闸蟹” 。不仅如此,鲁迅在文章中也屡屡提及螃蟹,例如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法海和尚躲进螃蟹壳子里避祸的民间传说 。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赞赏那种不怕牺牲、敢于尝试的精神 。他甚至还有一篇叫做《螃蟹》的寓言故事,写一只老蟹为了脱壳时不被别的蟹吃掉,慌慌张张,谨慎小心地到处寻找藏身之处 。虽然身边的蟹花言巧语,但老蟹毫不动心,并断然拒绝它们虚情假意的“帮忙” 。鲁迅用螃蟹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注意身边那些口蜜腹剑、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