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正式被列入荷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餐正式被列入荷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荷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中心宣布,中餐正式被列入荷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疫情之下,世界各地的中餐业者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对于荷兰中餐业来说,这可谓是一个带来希望的好消息 。

据悉,申遗成功得益于荷兰“不只是火肉”(Meer Dan Babipangang)基金会和中饮公会(VCHO)两大机构不断游说,树立华人和中餐积极而多元的形象,也与三代荷兰中餐从业者勤奋努力、不断增大中餐海外影响力密切相关 。

其实,中餐文化随着华人第一代移民登陆荷兰,便已在此落地生根,通过三代华人移民共同努力,一起让中餐通过不同形式发扬光大 。1920年,荷兰第一家中餐厅Gouden Muren在鹿特丹开业 。在荷兰,每一间中餐馆的背后都是一部华人的心酸奋斗史 。如今,荷兰传统中餐厅,已经与郁金香一样,成为了荷兰人宝贵的文化遗产 。根据时代需求的不同,荷兰中餐创新求变,随着二、三代移民加入,中餐向高端化、规范化发展,形象也获得了大幅提升 。

从改良中餐到地道中餐

近几十年来,顺应着时代的变化和潮流,中餐在飞快地进行着变革和创新 。越来越多的正宗中餐、中餐西做的高端餐馆、世界餐馆、炒锅WOK餐馆、快餐店出现,也让荷兰人对中餐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提升 。它们不再拘泥于量大、外卖为主的形式,不仅菜品变得更加丰富,而且更加原汁原味,正宗中国菜的荷兰“铁粉”也多了起来 。

与此同时,更多二、三代华人移民虽然亲身感受过父母辈打拼的辛苦,却也毅然投入中餐业中,希望能为推动中餐文化在荷兰进一步发展尽一份力 。荷兰“不只是火肉”(Meer Dan Babipangang)基金会的一位创办人Julie Ng,就是这样一位“移二代”,她从小耳濡目染,明白父母辛勤劳作的不易,希望中餐能够作为一种独特的烹饪现象,通过成为荷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被记录、保存,并永远地传递下去 。

疫情之下同舟共济

新冠疫情为餐饮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而中餐作为荷兰华人的支柱性行业,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 。华人餐饮业主抱团取暖,纷纷转型做线上外卖配送,并加强消毒,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研究分餐制、借鉴中国的“无人”餐厅,引进机器人提供无接触式服务等等 。疫情下,荷兰中餐业慢慢在恢复,华人餐饮业主纷纷表示,相信申遗成功将会为中餐在荷兰的未来奠定更加广阔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