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夸大了的失败经验,无非是变相的成功学

1这两天朋友圈对所谓失败学传的很疯,各位大咖竞相转载,什么“失败乃成功之母”,“从成功中学得少、从失败中学得多”各种评论云集,甚至爱迪生的电灯试验这种老掉牙的故事都被搬了出来 。
诚然,我同意失败这玩意儿是个好东西,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公司也不可能永远成功,一个人在失败面前的反思,一个企业从失败中总结,对个人,企业以及他人的发展都会有不言而喻的意义,然而古往今来,人们往往偏重对成功经验的吸取,而疏于对失败教训的探寻 。从这个角度来说,正确对待失败比正确对待成功更有意义 。
马云爸爸曾经在《赢在中国》上不止一次讲过:不要迷信成功学,要多看别人的失败经历 。甚至在湖畔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指出:湖畔大学跟MBA巨大的差异,那就是我们在这儿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 。
2我第一次接触比较正规的失败学,是吴晓波老师的《大败局》,当时我还在上大学,当时我就觉得吴晓波老师写的深刻,对企业失败的反思很彻底,甚至觉得这本书是企业家们床头必备的一本书呀,每天有事没事翻一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 。
【被夸大了的失败经验,无非是变相的成功学】后来在创业公司工作时候,又重新翻了翻这本书,也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这些失败的人当中,又有几个在失败后东山再起的呢?在各位的印象中,也许只有史玉柱一个吧 。
吴晓波老师在书里阐述的失败原因难道这些企业家自己不知道?都是采访资料整理的,很多都是创业者自己口述的,那么他们的深刻反思肯定要比书中更加透彻 。除了那些锒铛入狱的,失败了的前辈们真的没有资源再东山再起?
1998年,采访人员方向明出了一本书叫《研究失败》,记录了一批民营企业失败的全过程 。而他的编辑说,方向明的稿子,“是蘸着血写出来的” 。好的失败研究,首先要广泛收集信息,要多角度去验证,去“磨”采访对象;其次是采访人员要有很好的信誉,这样采访对象才能信任你;第三,采访人员还要是“积极性、建设性的研究”,而不是单纯揭露和对抗 。
所以我们会发现,研究了那么多失败的案例,仍然做不好一家企业,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无论是商学院的教授,记着的报导还是大咖的分享,失败的经验大家就是讲讲场面话,真正失败的原因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不愿公开的内幕细节,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罢了 。
这就是我们研究失败学的怪圈之一 。
3现在的氛围更加让我觉得大家在盲目的追捧失败,一而再再而三的夸大失败经验,不止一次的和互联网圈内人士交流,每每就提起,哪个哪个死在了哪个上面,套用的理由无非是创新力不足,细分市场不明确,没有认知到需求点在哪儿 。
对,你们说的都对,但是我就是不听,能咋的 。
研究失败本来是好事,别人走了哪些弯路以后可以不走,但不是纸上谈兵和装逼的代名词,分析某某企业失败案例头头是道,一大串总结显得你见解深刻;不少创业失败的人甚至给自己一个title:连续创业者;某些企业甚至招高级管理上有一条,有失败创业经历的人 。
本来应该静下来心来研究的一门科学,却被浮躁的人们所绑架 。
马云为了推行自己的“失败教育”,创办了湖畔大学 。马云不止一次表示退休后会写一本书,叫《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 。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史玉柱是这样反思失败的:人在成功时候总结的经验往往是扭曲的,在失败时候总结的教训往往是最真实的 。失败的时候要认真总结,避免头脑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