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人的狂欢,“天价”汉堡谁买单?

你会选择一个价格是麦肯2~3倍的汉堡吗?
不妨先来一段视频,“品”完也许你自有答案 。但更深入的思考,建议搭配内文“食用”,效果更佳 。
香港首店开业当天吸引了超过300名粉丝现场排队;上海首店开业当日创下排队近7小时的记录;北京首店开业当天人们无惧暴雨预警,清晨即有排队,由于就餐人数过多,不得不实行人流管制 。
这些现象的制造者同属于一个品牌——ShakeShack 。它曾是美国汉堡升级的中坚力量,与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齐名为“纽约三宝”,像外地人来北京要吃烤鸭一样,到纽约Shake Shack也是必打卡项 。
这两年Shake Shack不断在中国安营扎寨,它试图沿袭星巴克的路数,在中国掀起汉堡升级的浪潮 。但眼下市场玩家不只有Shake Shack,其中亦不乏哈比特汉堡、White Castle等成名已久的国外品牌,本土品牌也开始抢占一席之地 。
从一阵风到恒常气候,精致汉堡在中国还要走多久?声浪更强的Shake Shack会是夺冠热门选手吗?
Shake Shack的“封神传说”
在美国汉堡界,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西有In-N-OutBurger,东有Shake Shack” 。
诞生于加州的In-N-Out Burger,与麦当劳是同一时期“玩伴”,但它的“志向”却有所不同 。In-N-Out Burger坚持自主经营,食材当地采购,牛肉饼现场烹饪,比较接近精品汉堡的雏形 。因为食物便宜美味,时至今日仍有大批忠实拥趸 。
虽然比Shake Shack早了50多年,但真正推动美国汉堡升级的功臣,当属Shake Shack 。它不仅把差异化做到了极致,还踩对了美国汉堡店大规模升级的风口 。
在食材选择上,Shake Shack号称拒绝冷冻牛肉,不用抗生素肉,坚持用“100%安格斯牛肉”,生菜、番茄当天采购,酱汁秘制,新鲜现做,以求彰显品牌自然健康、零添加的调性 。
产品也力求与众不同 。面包片不是上下分开,而是底部有连结,避免“馅料”掉落尴尬;薯条呈锯齿状,个大饱满,以此增加酥脆度;牛奶、冰淇淋混合的奶昔,有着“水泥混凝土”般的稠厚,方能不辜负“shake(奶昔)”的名号 。
门店设计上,Shake Shack将绿色作为主色调,凸显小清新风格,同时把排队和就餐区域分开,进而提倡“慢快餐”体验,让顾客感受“第三空间”氛围 。
Shake Shack一反惯常汉堡的打法,瞬间崛起为美国快餐界的超新星 。即便有着比一般汉堡快餐连锁店更高定价,人们对于Shake Shack的热情依旧不减,排队时长丝毫不输国内的海底捞和喜茶 。
Shake Shack之所以能持续火爆至此,亦离不开时代的推波助澜 。
2000年前后,美国千禧一代逐渐成年,对标准化快餐开始抵触,转而追求更个性化、健康化的休闲餐厅,麦当劳们渐渐失宠,普通的汉堡店走到升级的前夜 。
此时,Shake Shack迎风而上,趁势捕捉年轻人的喜好 。“比不健康多一点健康”的口号,开始潜入白领精英和文艺青年的心间 。
在注重社区文化的美国,Shake Shack不忘丰富社区活动:组织食物照片分享,创办健身俱乐部,邀请先锋话剧演员、地下摇滚乐团演出……让年轻人觉得酷的同时,培养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收割稳固粉丝群 。
再回头看身旁的In-N-Out Burger,尽管起了个大早,却赶了晚集 。因其产品差异化不突出,也未在关键时刻重拳出击,只能眼看着名气渐渐被Shake Shack抢走 。当然,身处东部的Shake Shack,本就比西部拥有更多精英群体,也是不能忽视的一大因素 。
加之在全球化扩张过程中,Shake Shack非常注重与当地文化做深入融合,广受各地粉丝的好评和传播,也因此,Shake Shack“美国神级汉堡”的名号也就越来越响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