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级元青花,极简之美!

元青花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各种区域文化审美碰撞熔炼的结果,打破了宋朝单色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为明清五彩、粉彩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馆藏级元青花,极简之美!

文章插图
元青花完整器价值不菲,动辄过亿,这与其存世量的稀 少大有关系 。首都博物馆的“凤首扁壶”、山东青州市博物馆的“青花鹿纹盘”和安徽省博物馆的“折枝花卉纹象耳瓶”等都是出土残件,即便如此,仍被视为难得一见的元青花珍品 。特别是首博的“凤首扁壶”,1970年于北京市鼓楼大街元代窖藏出土时曾碎为48片,因这种器型在出土的元青花中尚不多见,后经巧妙修补复原 。
元青花创造了世界纪录以后,赝品一定就要出现,怎么去辨别呢几乎每个月都有各种各样的元青花在我面前呈现 。我比较容易区分真伪,但作为一般的收藏者,怎么区分呢我们首先要知道元青花的一些基本特点 。比如元青花装饰纹饰的层次非常多,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层层相接,往往可达八九层之多 。
馆藏级元青花,极简之美!

文章插图
元青花的发色多达十几种 。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一笔平涂法绘饰、纹饰繁密、层次多,能见重叠笔痕,绘画笔划粗犷随意,毫无滞疑、层次分明 。烧成后,青花发色有深蓝色、蓝色、灰蓝色,青花有晕散状及黑斑点(铁锈斑)、黑斑点往往有凹沉下去胎骨的感觉(手摸能明显触及),呈色最 好的属浓艳型 。其色如宝石蓝,大多会蓝中带绿 。这种发色是国内专家认定的元青花标准 。“至正型”的青花器,在窑中绝不可能全部烧成这种“蓝中带绿”的器物,把世界上的馆藏元青花300多件进行比较,“至正型蓝中带绿”的器物绝不会超过10%的比例 。
为什么海外的元青花比国内多?主要因为当年元青花是一种贸易瓷 。元青花似乎缺少一个酝酿的过程,它在元代后期“横空出世”,和我们传统的唐宋瓷器的装饰风格完全不一样,那种蓝色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蒙古人也不喜欢青花,他们更欣赏白瓷 。蓝白相间的图案其实比较符合伊斯兰文化的审美情趣 。元青花采用的原料“苏麻离青”也是从西亚进口的 。我们这次展览中有十件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展品,其中有一件盘子的口沿后面,有非常流畅的波斯文签名,说明西域的工匠很有可能直接参与了元青花的制作 。这种种证据无不表明,元青花是一种迎合了海外审美趣味的外销瓷 。
馆藏级元青花,极简之美!

文章插图
即学界所说的“至正”型元青花,也有与卵白釉器型相同的折腰碗和小足盘 。所见纹饰有云龙纹、凤穿花、双雁、莲池、鸳鸯莲池、瓜蔓、牡丹、宝相花及云肩纹等 。
【馆藏级元青花,极简之美!】把青花钴料的来龙去脉这么一盘点,大家就清楚了认读元青花苏麻离青要和明代的永宣青花联系起来,找它的共性和个性 。元青花的钴料与明成化后期到明末、清朝、民国和现在的青花钴料是根本不同 。出生地不同,成分不同,发色表现不同 。中国人过去很讲成分论,现在看人不唯成分论是对的,但研究瓷器还的要坚持出身成分才是科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