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场核战争主角:电池

从航天航空逐渐走入民用化,这个能够供电长达 10 年的电池会是接下来的风口吗?
提到「核」这个字,不了解的人可能闻之色变 。
但他们并不知道,如果正确利用,核能可以被合理地运用在许多地方 。
比如在航天领域,上世纪 70 年代就有同位素电池(即核电池)搭载在火星探测器上 。而经过 40 年的发展,核电池技术也变得愈发成熟 。
不过,相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锂电池而言,核电池的发展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快,至少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中,至今还没有它们的踪影 。
但从安全以及性能的角度来看,核电池都有很大希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实现商业化落地,甚至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想必它也会像自动驾驶、VR 等等的创新技术一样,慢慢改变这个世界 。
核电池,从太空起步
2019 年 1 月 3 日,在太空中飞行了近一个月的嫦娥四号顺利着陆,开始探索月球背面 。与它的前一代探测器——嫦娥三号一样,嫦娥四号内置了核电池作为其能源的一部分 。
核电池在航天航空领域不算什么新鲜的东西 。早在 1961 年,核能就开始在太空领域得以应用 。1977 年美国发射的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旅行者 1 号,一直到现在还在宇宙中漂泊,这 43 年来唯一支撑它正常工作的动力,就是内部搭载的三枚核电池 。
这里要简单解释一下核电池的运行原理,核电池主要依靠放射性元素的自身衰变产生热量,然后通过热电材料将热能转化为电力 。在飞船的核电池中,放射性元素基本上都指的是钚-238 。
2011 年美国发射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同样使用了核动力 。据悉,好奇号火星探测车利用钚-238 衰变热进行热电转换工作,设计寿命可达 40-50 年以上 。
但是中国最近刚刚发射成功的「天问一号」任务中,火星探测器中并没有出现核电池的身影 。这是为什么?
能量转换效率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钚-238 核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不到 10%,并不算高 。如果想要进行长期探测,必须增加电池重量或者携带更多钚-238,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成本,也加大了火星探测器的载重负荷 。天问一号任务的预计探测时间仅为 3 个月,携带实验器材并不多,只需要太阳能就能满足需求 。
另外,钚 238 属于高放射性物质,人体吸入一小粒灰尘都可能引发致命的癌症,考虑到中国是首次自主进行火星探测器发射,一旦发射中出现任何问题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风险(美国之前就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导致钚 238 被释放到大气中 。)
所以无论从安全还是性价比来看,天问一号上搭载太阳能电池是最佳选择 。
嫦娥四号上同样搭载了太阳能电池作为主要动力,核电池在其中的作用比较特殊 。月球的昼夜半个月交替一次,温差高达 300℃,普通电池根本无法应对 。这时核电池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利用自身散发的热能保温,维持与地面的通讯,白昼来临时,太阳能电池驱动探测器开始工作 。
亲民的氚电池
除了钚 238,另一种核电池就低调得多,成本上也更加「亲民」 。
航空航天领域对核电池的要求是必须提供足够的能量,因此体积和放射性上没有太多限制 。而把核电池用作商业用途,就必须考虑到这两点 。
贝塔伏特电池(Betavoltaic Battery)成了最合适的选择 。
和产生热能转化电力的原理不同,贝塔伏特电池主要利用同位素(比如氚,即氢的同位素)的β衰变 。值得说明的是,β衰变对物质的穿透深度非常浅,普通纸张就能挡住,并不存在辐射伤害 。
所以利用氚元素发电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些民用级产品,比如我们经常在电影院或者室内消防通道上的安全出口指示牌,内部就靠氚气发光 。如果你现在在某宝搜索「氚」,得到的结果都是可发光的氚气管,价格在几十到几百元不等,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