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守汉中十年,曹魏不曾踏过一步,为何姜维仅仅一个月就失守?

公元263年 , 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 , 曹魏兵分三路进攻蜀汉战略要地汉中 , 汉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 在当时更是蜀汉的北大门 , 地理位置不可谓不重要 , 然而面对司马昭大军凌厉的攻势 , 蜀汉没能守住汉中 , 阳安关守将傅佥战死 , 阳安关一丢 , 汉、乐二城则陷入孤军奋战的地步 , 失守也是早晚的事 。

魏延守汉中十年,曹魏不曾踏过一步,为何姜维仅仅一个月就失守?

文章插图
当年为了汉中 , 曹操和刘备打了整整两年 , 为此曹操方面损失了夏侯渊 , 而刘备也是将自己所有能用的家当都赌进去了才换来汉中之战的胜利 , 之后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 , 防御汉中北大门 , 魏延放下了:“若曹操举天下而至 , 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 , 请为大王吞之”的豪言 , 事实证明刘备的眼光没错 , 魏延镇守汉中十年从未出过差错 , 而之后的王平也是如此 。
其实姜维若论军事水平比之上述两人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 凭他一人之力周旋于陈泰、郭淮、邓艾等诸多名将就可以看出他的军事才华 , 可是无论怎么想姜维都不应该一个月就丢失了汉中 , 那么姜维的镇守汉中为什么短短一个月就失守呢?
魏延守汉中十年,曹魏不曾踏过一步,为何姜维仅仅一个月就失守?

文章插图
魏延、王平时期的战略部署:拒敌于国门之外
在魏延、王平时期 , 曹魏也曾屡次派兵攻打汉中 , 无论从国力上还是兵力上曹魏都是占据优势 , 而蜀汉则能够成功击败曹魏军队 , 当时蜀汉的军事战略还是“拒敌于国门之外” , 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 , 汉中外围还是有很多的山地的 , 比如定军山、黄金山、兴势等外围险要关隘 , 而魏延的战略部署就是分兵驻守这些关隘 , 迟滞敌人的进攻锋芒 , 让敌人无法在这广袤的山林之间展开自己的兵力 , 无法发挥数量上的优势 , 同时由于进入汉中的三条道路路况都极为复杂 , 自己也可以趁机干扰他们的补给线 。
魏延守汉中十年,曹魏不曾踏过一步,为何姜维仅仅一个月就失守?

文章插图
比如公元244年的“兴势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 , 当时曹爽发动十几万大军进入汉中 , 当时汉中只有三万人 , 兵力上具有很大差距 , 当时汉中各部都主张放弃外围防御 , 全力保卫阳平关 , 唯有王平力排众议 , 命令手下抢占兴势山 , 自己则率兵守卫黄金山 , 以防敌人分兵包抄 。
事实证明 , 当时王平的战略部署是有效的 , 曹爽连汉中的大门都没看到就被阻挡在外 , 外加上骆谷道崎岖难行 , 根本无法保障后勤 , 最终兴势之战以曹爽的惨败而告终 , 而蜀汉大将军蒋琬等人的援军正源源不断的开赴汉中 , 曹爽在兵力上以不占据优势 。
所以“抢占险要 , 拒敌于国门之外”一直是汉中地区的军事部署 , 直到后来姜维改变了蜀汉的军事部署:“敛兵聚谷” 。
魏延守汉中十年,曹魏不曾踏过一步,为何姜维仅仅一个月就失守?

文章插图
姜维的“敛兵聚谷”为什么无法守住汉中?
“敛兵聚谷”什么意思呢?就是收缩兵力 , 将外围险要拱手相让 , 自己则是收缩兵力驻守汉中的紧要之处:阳安关、乐汉二城等保卫汉中外围的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