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要不要教孩子从小争第一

家长如何面对小宝宝的PK
宝宝从3岁左右开始就自发地有了竞争意识,
他们不断地跟别人比较: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是快还是慢,是赢还是输 。
几乎每个游戏对孩子来说都成了一拼高下的比赛,赢者兴高采烈,输者泪水涟涟,
比赛结果被真切地写在了他们的小脸上 。
面对宝宝世界的小小PK,家长们又该如何看待?
每天下午四点钟,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三四岁的孩子对“接驾”的爸爸妈妈邀功请赏:“妈妈!今天我拍球拍了39下,第一名!”“今天老师夸奖我吃饭最快,被子叠得最整齐 。”“爸爸,今天我搭了一座最漂亮的宝塔,有九层,比他们搭的都高 。”
有些父母支持宝宝参与竞争,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能力,这些父母认为未来的社会机制就是优胜劣汰,宝宝只有自小习惯了这种竞争机制,在每一项比拼中积累好胜心和好强意识,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学会应对挫折,才能在未来的生存环境中成为强者;另一部分父母则希望不要把未来的生存压力提前释放到这么小的孩子身上,他们认为竞争环境可能会伤害到孩子天然的童真和同情心,使同龄伙伴间产生芥蒂和戒心,父母不希望孩子在压力中长大,不希望他们只通过竞赛和较量的结果来确立自己的自信 。
到底是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宝宝的成长?参与竞争,还是,自得其乐?
宝宝们都在想些什么
要不要支持孩子竞争?首先要看宝宝们都在比些什么 。
3~6岁幼儿的竞争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能力
如比拼会不会系鞋带,会不会脱叠外套,会不会叠被子;会不会自己扣上纽扣 。必须承认的是,有些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的比拼热情也是老师鼓动上来的,双休日,父母奇怪于孩子总是拉着他们比拼谁更快地吃完饭,谁第一个上完厕所,谁第一个睡着觉??其实这都是幼儿园老师为了体现在生活环节上的“军事化管理”而挑起的竞赛,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吃饭囫囵吞枣、狼吞虎咽,又因为想第一个上完厕所而出现憋便憋尿的状态,要对宝宝讲明这样做的害处 。除此之外的“生活竞赛”是可以鼓励的,它使孩子的生活能力快速锤炼出来,并改变了“万事要求人”的依赖心,改变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
游戏能力
宝宝们比拼堆砌积木的能力,玩雪花插片的能力,拼七巧板的能力,做纸塑的能力,玩剪纸的能力,玩智力拼图的能务,比谁能玩得更复杂、更漂亮、更别出心裁和更快 。孩子们的游戏能力,既是想象力和耐心的较量,又比拼了动手动脑的灵活程度 。
体能和胆量
户外活动中的宝宝可以用来较量的项目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比拼谁骑小自行车速度更快,谁能灵活自如地驾驭小滑车,谁能连续拍球,谁会花样跳绳,谁跑步更快,谁在爬山过程中不害怕不叫累,谁玩袋鼠跳时能不知疲倦跳上200多米,谁荡秋千时荡得再高也不尖叫??正是从这些游戏运动项目上,孩子们意识到每个宝宝的运动天赋差异性很大,而勤于练习多少能弥补这种差异性,也就是说,从体能和胆量的锤炼方面,孩子们最容易意识到学习和毅力对竞争结果的影响,虽然这种意识还很朦胧 。父母可以鼓励如今运动量普遍不足的孩子参与这种竞争,勤于练习,但要预防因宝宝求胜心切、练习过猛造成的运动伤害 。
学习能力
从3周岁起,宝宝们就会比拼谁画太阳画得更圆;谁的蜡笔画更干净;谁先认识数字和钟表;谁能用小铃鼓和三角架敲出节奏;谁会弹钢琴;谁最快学会新的韵律操并担任领操??父母们惊喜地看到,争强好胜之心使孩子们迅速从游戏能力中提炼出耐心、细致和出人意料的记忆分析能力,加入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的学习能力“超人一等” 。此时,要预防的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就是把孩子的学习能力的训练从游戏中剥离出来,为了孩子能在学习上“抢占先机”而不停地让他训练,最后侵占了他的游戏时间,后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孩子的厌倦感会飞快地爬升,最终产生逆反心态:“你让我学,我偏不学;你让我比,我偏不比 。”这就走向了提高学习能力的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