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大片远去了,有人怀念,无人继承?( 二 )


陈凯歌则是张艺谋的反面 。《荆轲刺秦王》当年遭受非议、票房未达预期 。2005年的《无极》则被网友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2017年的《妖猫传》至情至性、美轮美奂 , 但依然评价两极分化 , 仅取得5.26亿票房 。为拍片而建造的襄阳唐城倒是又造福了一大批古装影视剧 。
这 , 可能就是歌儿的命吧 。
新人换旧人
《卧虎藏龙》、《英雄》等成功案例的带动 , 加上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客观需要 , 21世纪初 , 国内大银幕上卷起了一阵古装历史大片风 。大导们前赴后继加入其中 , 连非学院派的冯小刚都拍了《夜宴》 。
内地大导的问题在于文人气息、自说自话 , 但北上的港台导演也没好到哪去 。他们按照以往拍武侠片、动作片的经验处理历史战争题材 , 常常被嘲格局窄小、常识短缺 。久而久之 , 观众不再愿意为这些华丽空洞、劳民伤财的大片买账 , 吐槽起来毫不留情 。
特别是 , 港导擅长的武侠题材在新千年早已日薄西山 。武侠剧、仙侠剧在小荧幕上随处可见 , 堆高了观众的阈值 , 促使行业转向西游、封神、聊斋、白蛇等神怪选题 , 或者在历史、武侠中加入更多超现实元素 , 试图以特效吸引观众 。
如陈嘉上开启、乌尔善接手的《画皮》系列 , 徐克的《狄仁杰》系列 , 周星驰的暗黑西游系列 , 郑保瑞的合家欢西游系列 , 许诚毅的《捉妖记》系列 。
不过 , 创作者的偶尔给力抵不过观众一直在流失 。在《画皮2》上映的2012年 , 徐峥的《泰囧》以黑马之势取得12.67亿票房 , 成为当年的榜首 。在此之后 , 中式大片不再为古装所垄断 , 公路喜剧、犯罪悬疑、青春爱情、硬核科幻、主旋律军旅、革命历史题材、动画电影……都出现了相应的票房爆款 。
显然 , 在经历了古装与海外大片的长期轰炸后 , 那些年的观众更希望看到贴近身边现实、与自己有关联的故事 。
兴趣发生转移的也不止观众 , 创作者也一样 。以近两年的国庆档为例 。去年国庆档三雄分别是内地三代导演联合执导的《我和我的祖国》、刘伟强的《中国机长》与李仁港的《攀登者》 。今年管虎的战争片《八佰》成为救市之作 , 密钥将延期到10月下旬 。
9月下旬至国庆档容纳了三部春节档大片 , 分别是陈可辛执导的体育传记片《夺冠》、主打跨国营救的成龙电影《急先锋》以及光线的国漫电影《姜子牙》 。
此外还有三部新片 , 包括立足于今年扶贫主题的拼盘喜剧《我和我的家乡》 , 陈可辛监制、许宏宇执导的创业青春片《一点就到家》 , 以及横空出世的国漫电影《木兰:横空出世》 。
不难发现 , 不管是兴趣使然还是任务驱动 , 许多依然活跃的成熟导演都向主旋律“投诚” 。而受他们提携的青年导演 , 如文牧野、曾国祥、许宏宇等 , 大多凭现实题材起家 , 即便不受外力左右 , 兴趣点多半也不在古装上 。
徐浩峰、路阳是少有的还在坚持拍武侠、并且拍出成绩的人 。不过 , 他们的作品都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大片 。前者编导一体 , 作品有鲜明的个人印记 。后者的《绣春刀》系列打斗场面过硬 , 内里却更像是政治惊悚片 , 越想越反武侠 , 显然也满足不了观众对于江湖豪情、快意恩仇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