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教育的作文

人性与教育
古往今来教育之所以有种种不同,从根本上说,都源于教育者对人性理解的不同 。
有人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或者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这种人如果做教育,要么心不在焉,要么很独断 。因为他觉得怎么样都可以 。
有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并且难以改变 。这其实是宿命论,取消了教育 。这种人做教育的话,会倾向于把问题归于孩子本身,为自己开脱 。
有人认为人性根本就是恶的 。这种人做教育,会小心翼翼,严密防范,就像警察抓小偷 。
有人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生下来就万善俱足,不必再做特别的教育 。这种人相信孩子能自动成为有德性的人,只要成人不干扰他就行了 。西方自由主义教育、即是如此 。他们很相信孩子,很尊重孩子,但也容易走向放任自流 。由于中国一百年来的西化,今天很多中国父母接受了西方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不敢也不愿管教孩子,等待孩子长大后自然具有德性——事实上往往相反 。
有人认为人性是善的,但这种善只是一种可能,还需要正确、努力的栽培才能让善性变成现实 。
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既坚定地相信人性善,也看到了现实人性的复杂,从不同层次来把握人性 。儒家把人性分为三个层次: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和后天习性 。天命之性是从最本原的意义上讲的,它是纯善的,只要是人,就一定有此天性,此天性即使是尧舜,也不会增多一点;即使是桀纣,也不会减少一点 。但作为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各有不同的气质,气质之性是有清有浊:气质清的,天性就容易发露,即所谓聪明;气质浊的,天性被遮蔽,就比较迟钝,即不聪明 。
但气质之性仍然是善的,因为愚鲁迟钝并不一定就是恶,“天生我材必有用”,只不过智慧有高低,能力有大小,只要正常成长,皆可至于善 。后天习性却是有善有恶的,习性之养成主要靠环境,如果环境是善的,可以让气质清的更容易成才,气质浊的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转化,同归于善;如果环境是恶的,则气质清的也会被遮蔽,气质浊的更是被重重禁锢,天性透不出来,遂至于恶矣 。
故古人认为教育,不过是变化气质,去其习染,复其先天之性而已 。
【关于人性教育的作文】知道了天性(天命之性)是纯善的,我们就应当对孩子充满无穷的信心,永远不要绝望,不管他暂时看上去多么顽劣,多么愚钝;知道了气质之性是有清浊的,我们就可以坦然接受孩子品德智力上的差异,因材施教,不再强求一律;知道了后天习性的关键作用,我们就应该高度重视教育,不遗余力地给孩子提供最合理、最有效的教育 。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
想起古时七八岁的小孩子都已经在琅琅诵读这样简洁深刻的句子,再看看今天人们对人性和教育的混乱理解,不禁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