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的鉴别技巧,一定要收藏好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以神重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也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 。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 。到金、元时代,钧瓷才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火遍全国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 。明、清时期,制瓷中 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清朝晚期,钧瓷复苏 。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 。民国年问,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至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1955午,钧瓷才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

钧瓷的鉴别技巧,一定要收藏好

文章插图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位居“五大名瓷”之首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 一的,独 一 无 二的,即“钧瓷无 双”,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 。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窑一幅无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等诗句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亦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既所谓“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 。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
【钧瓷的鉴别技巧,一定要收藏好】
钧瓷的鉴别技巧,一定要收藏好

文章插图
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 高工艺水平的体现 。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 。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领 。至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 。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讲:“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这里非常清楚地指出宋钧瓷包含有两种主要纹络,一为泪痕纹,一为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是一种线状纹,在釉表呈现的是线状曲折态,实际可见有稍宽稍细之分(一般宽小于2毫米),线形态明显 。一般于器内表面多见 。按照理论界说法,属于烧瓷时器胎内表裂隙被流釉填充冷却后所形成态 。泪痕纹是一种烧瓷时釉内现出的多点状密集态纹络 。这种纹络其密集点状都带有下垂渐渐变小变尖的小尾巴,每一个点就似泪滴下流 。无数个类似泪滴的点聚集于外表,形成一种整体的密集状花纹 。这种泪痕纹由于加工时的差别,点状下滴的形态不一定都统一 。有的表现得很充分,很像泪滴 。但有的只是形成密集的点,下淌的状态并不很充分,即加工时,还未来得及下淌,就已经凝固成一个个碎点没尾巴了 。这样的泪痕纹虽然也叫泪痕纹,但比起表现充分者要稍逊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