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二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如果说明代援朝文武官员们对于朝鲜粮草运输不利的指责有甩锅之嫌,那朝鲜君臣自己的历史记录可信度应该会高一些 。朝鲜战争后期,专门负责对接与明朝粮草运输问题的经理接伴使就曾经上疏朝廷,要注意粮草的运输问题,称从明朝运输来的粮草“无人输运,堆积露处,几时运来而可喫?”要知道,这些粮草可是明朝自山东乃至天津等地翻山越海转运而来,运输的成本甚至比粮草本身还要高出许多 。类似于这样的记载在《宣祖实录》中也至少有十余处 。一边是啼饥号寒的明军,一边是被随意留滞的军粮器械,客观来说,朝鲜运粮不利也是壬辰战争旷日持久的原因之一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那么,难道朝鲜王朝上下所有官员,都对军粮的运输如此不上心么?倒也不是 。在壬辰之战中,李氏朝鲜上层与明朝进行了频繁的沟通,对粮草的运输、调配进行了较为周密的部署 。大量朝臣也被下派地方,督促各处人员转运粮草 。如知中枢府事柳根、安平道陪臣赵挺都是这一阶段活跃各地的朝官 。就李朝本身而言,在朝鲜军队溃散崩解后,它的存续与否也仰赖着明朝军队,自然不太可能无视明军对粮饷的需求 。
到了战争后期,为了补充援朝明军粮饷,朝鲜几乎是饮鸩止渴般大开“输粟拜爵”的门路,鼓励官员百姓通过缴纳粮饷换取官爵,宣祖还主动削减三品以上官员的俸禄散料,甚至下令“予一日再食足矣,不必三时” 。当然了,宣祖一日二餐还是三餐更多的是表明一种态度,但这种自觉饿肚子的方式,也侧面说明朝鲜对于明军粮饷的重视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可问题在于,这些上层结构的主观能动性似乎很难转移到下面 。当时的地方官员乃至中层贵族的表现极为奇葩,一些乌龙事件层出不穷 。比如有的粮船抵达朝鲜后突然在中转站失踪,结果被发现是调配出错运到了别的什么地方;有的则是水手直接将粮草转卖,再到目的地花钱买粮赚取差价;还有的朝鲜官员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隐瞒粮草、兵器存储数量,被明朝官员发现 。最后一种堪称智障的操作,让明朝文武群臣异常愤怒,最后还是万历皇帝下旨:
“朝鲜连年疲敝,不能自振,以致欺隐粮物,全无举察,情有可怜,非尽险诈,朕亦推诚不疑”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万历: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在万历皇帝的背书下,这场因隐匿粮饷补给引发的“明鲜政治危机”,才算告一段落 。不过,万历说朝鲜“不能自振”,倒也不是虚词 。
自1392年李成桂取代高丽建国算起,到壬辰之战爆发,李氏朝鲜建国已有二百余年,而在这二百年间,除了屡屡出现的海寇入侵外,李朝其实并没有遭遇过太多的战争 。所谓“承平二百年”之说并不算夸张 。但是,除了老生常谈的“承平日久”之说外,在此之后,李朝政权还一直延续到了1910年才因日本吞并而灭亡 。这意味着这个政权持续维系了五百多年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李氏朝鲜开国之主李成桂影视剧形象
在这五百多年里,李朝虽然是因宗藩体系而受到明清两朝庇护,但其内部稳定性之强也令人咋舌 。事实上,若不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突然崛起,李朝末年的东学党起义恐怕也难以对这个政权带来覆灭之危 。那么,这种稳定性是如何出现的呢?这应与李朝的权力架构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