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三 )


早在高丽政权时期,高丽就参照当时唐朝建立了“三省制”,这一体制在李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和加强,李朝太祖李成桂异姓革命后,为减少旧贵族势力的反抗,参考明朝官制、机构建制重构朝鲜的职官体系 。而原本就被杂糅进朝鲜政治系统的唐朝三省制、元朝千户制却同样被保留下来,这种拿来主义下的偷师,在当时看来似乎有不少可取之处,毕竟对于李成桂而言,直接复刻中国复杂、完备的权力体系建设,既能节约不少试错成本,同时也能为朝鲜王室确立稳定的权力机构 。尤其是仿照明代六部而建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曹,更是成了国王“垂直管理”国家的重要凭借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但是这种生搬硬套的借鉴,也遗留了大量弊端 。我国古代王朝,之所以要建立远超西欧的庞大官僚体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土面积过大,国君与其亲信大臣根本无力对广大领土进行直接管理,不得不依赖冗杂的官僚系统对其进行代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人引以为傲的“典章制度”其实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 。而朝鲜的情况却不一样,其领土和人口不过相当于明朝一布政使司(省),这种情况下,却叠床架屋般地设置了和明朝几乎相同数量级的官僚系统,李朝的冗官问题可想而知 。而这还仅仅一开始的情况,到了宣祖时期,东西两班文武竟然足有四千余人,人数三倍于明朝 。这种遍地都是官的情况下,其行政效率可能还不如经典小品《小偷公司》里的那群笨贼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牛群:说了风声有点紧,你们怎么就要去奥运会了呢?
另外,李朝这种大杂烩式的制度,运行起来经常出现bug,比如上文提到格外受国主重视的六曹,就因为权力与提调官相侵,经常产生龃龉 。就像《实录》中说的那样,由于权责区分不明,朝鲜大小官员“只率跟随,或有不知其司之门”,壬辰之战中许多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乌龙事件,其根源皆出于此 。
面对这种乱如缠麻的权责问题,李朝国主也是束手无策,最后,只能在推行重要政策时另设“都监”来负责,如第一次壬辰战争结束后,朝鲜效仿戚家军重建军队,就专门设立训练都监来训练士兵、筹措粮饷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之战中这支新军的确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另起炉灶的做法,也间接体现了朝鲜官僚体系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当然,除了官僚体系设置本身的低效外,另一个问题也不能忽视 。李朝虽然与明朝大致开国于同一时期,但和明朝不同,李朝依旧保留了浓厚的贵族政治残余,开国时期的功臣勋贵子嗣大多以两班文武的身份参与国家决策 。事实上,从李成桂建国开始,朝鲜就有国王与勋贵大臣歃血盟誓的仪式,盟誓仪式直到李朝灭亡才宣告瓦解 。这一仪式带着浓厚的政治符号意味,对于李朝贵族而言,其国主与其说是国君,不如说是贵族阶级的利益代表,一旦君主不能维系贵族阶级的利益,就很容易遭到他们的背叛和反噬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何在李朝面临覆亡之危时,会有不少贵族以待价而沽的姿态面对入侵者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壬辰之战中,明军粮饷危机始终贯穿全程 。并非朝鲜上层对于军粮不重视,而是在面对数量庞大的明朝军队,行政效率严重不足的李氏政权的确是有心无力 。这就导致援朝明军本应是主场作战,却落得如“深入敌后”一般地屡遭掣肘,可以说,壬辰之战之所以旷日持久,这个猪队友的背刺,实在是“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