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3982,阅读时间:约8分钟
编者按:壬辰战争又称抗倭援朝战争,是明代万历年间持续时间最长、钱粮耗费最多的一次战争 。根据《万历三大征考》《万历武功录》《明史》等文献记载,宁夏之战、播州之战、朝鲜壬辰之战这三次大战,明朝投入的军费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 。这其中,朝鲜之战的消耗为七百八十余万,远超其余两次大战军费消耗之和 。可问题是,即使投入了如此多的军费开支,壬辰战争之所以前后耗时将近七年,很大一部分原因竟然是因为后勤补给难以为继,以至于明军不得不在数次关键大胜后等待补给,难以继续扩大战果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身为被救援者的朝鲜似乎要承担不小的责任 。明代一些抗倭战争的亲历者,比如在收付平壤之战中大破日寇的提督李如松,在汇报战情时,就多次将补给不利的原因归咎于李氏朝鲜 。那么,作为倭寇入侵的直接受害者,李朝又为何对自己请的外援如此不上心呢?本文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朝鲜国力衰弱,又屡遭兵祸,打从一开始明朝就没有打算完全依赖朝鲜,解决补给问题 。在发兵之前,明朝就已经开始通过调拨仓粮、银贸粮等方式,来筹措大军开拔所需的辎重补给 。甚至早在万历二十年六月,壬辰之战爆发前,户部官员宋仕、刘士忠等人就上书万历,“议留运船以充战艘”,提议将天津当地四百余只海船留用,同时请求朝廷截留当地七万石漕粮作为辎重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这一建议也得到了万历皇帝的认同 。在与李氏朝鲜商议出兵援朝细节时,明朝几乎是主动承担了所有粮饷的供给和转运任务,只要求朝鲜能够按时地将这些明朝运至朝鲜境内的粮草,安全输送到各前线城市;并在明朝粮饷未到时,筹措军粮进行补充即可 。按理说,这样的规划已经足够贴心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可问题是,即使是运输粮草这样简单的后勤任务,朝鲜也完成的不尽如人意 。壬辰倭乱初期,明军入朝后,李如松等将领发现,他们面对的最大困难并非朝鲜宣祖所说的侵朝日军,而是朝鲜内部极其紊乱的运粮调配工作 。
事前,朝鲜曾允诺,可为明军筹备四万士兵、两万战马至少两月的粮储 。可当明军取得平壤大捷,击破日军小西行长之后,竟然没有足够的粮草用于进一步扩大战果,去收复朝鲜王京 。直到将近两个月后,朝鲜官员才在宣祖和大臣崔兴源等人的反复催促下,开城筹备了十日军粮,作为明军开拔的补给 。
抗倭援朝期间,李氏朝鲜为什么屡屡在粮饷补给上“背刺”明朝?

文章插图
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以至于援朝将领们都对朝鲜产生了极大地不满 。在这次开城备粮后,又发生了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情,据《宣祖实录》记载,朝鲜官员尹斗寿曾恳请李如松火速南进,后者却犹豫不决,直到其麾下查大寿亲自从前线赶回带来黄海道兵粮已至的消息后这才发兵 。这期间,尹斗寿曾经反复向其保证军粮马上送达,但李如松却一直保持“不动如松”的态度,丝毫不理会尹斗寿的包票,这一反常情形,无疑是开城备粮事件所带来的后遗症 。
其实这倒不是将领们玻璃心,事实上援朝明军已经被朝鲜不靠谱的后勤坑惨了,经略宋应昌曾在发往兵部的报告《报三相公并石司马书》中提到补给不济下明军的惨状:“众兵自渡江至今,菜肉盐豉之类无由入口,甲胄生虱衣履破碎,一遇天雨,浑身湿透,相抱号泣,马倒者且有一万六千匹,兵士可知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