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

在《父与子》上有一幅漫画:两个孩子不知道因为什么扭打在一起,两个爸爸闻声赶来,把孩子拉开 。当爸爸又争得面红耳赤,大打出手时,两个孩子却跟没事人一样又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玩上了 。
孩子间的冲突在所难免,爸爸妈妈,就请给孩子一个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吧!
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发生冲突是很平常的事情 。“××抢我的小汽车”、“××把我搭的房子推到了”、“××打我”、“××不跟我玩”,许多诸如此类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让爸爸妈妈头疼不已,一不小心,小家伙儿们就像小公鸡一样斗起来了,弄得大人们紧张兮兮的 。
(tips)冲突,一般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行为,它是教育活动中一种基本的互动形态 。
为什么孩子在一起就不能好好玩,为什么冲突不断呢?心理学认为,这是由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 。3~6岁的孩子还比较自我中心,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意愿,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不能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
另外,幼儿的社交经验少,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明明出于好心却办了坏事,遭到误解也不知道怎样辩白 。幼儿间冲突大多数都是对事不对人的,并且他们也不会为此而记仇 。爸爸妈妈们,如果你的宝宝开始跟小伙伴发生冲突了,不必紧张,这是每个孩子都必然经历的阶段,是他们成长的方式 。
孩子在同伴冲突中学会交往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吵吵闹闹是上帝赐予孩子的礼物,孩子们在吵闹中长身体,长智力……”冲突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对其融入社会生活有着独特的价值 。孩子独立地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是言语教育和行为指导无法取代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我听过了,我忘了;我看过了,我知道了;我做过了,我记住了 。”即使孩子没有很好地解决冲突、亲历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积累 。当面临孩子之间的冲突时,父母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获得哪些经验,而不是考虑尽快地结束冲突 。分享、等待、轮流等价值观,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吵吵闹闹中学习来的 。
同伴冲突将帮助幼儿去除自我中心
明明和亮亮各自用积木搭房子,可是积木有限,他们谁也搭不成一个完整的房子 。为了抢积木,俩人吵了起来,搭好一半的房子也倒了 。老师去了解情况,两人争相告状 。明明说:“亮亮抢我的房顶,还把我的房子碰倒了 。”亮亮很委屈说:“你还抢了我的树呢 。”老师看看他俩谁也没有让步的意思说:“亮亮缺房顶,明明缺少树,你们俩的房子谁都搭不好,这些东西只能搭好一座漂亮的房子,怎么办好呢?”两个小伙伴想了想抢着说:“我们把所有的东西放到一起搭房子 。”老师非常高兴说:“嗯,等你们搭好了,展示给小朋友们看好不好?”两人赶紧去行动了 。
分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幼儿在共同活动中会争吵、互不相让 。就像案例中的明明和亮亮,他们还不明白谦让和合作能让他们的目标实现的更好的道理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学会,只有尊重别人的观点或需要,对人宽容,才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合作能让他们得到更大的收获 。在探索、尝试、磨合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谦让、协商、互助、合作,增长了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
同伴冲突有助于幼儿交往技巧的获得
旺旺五岁了,在幼儿园上中班 。班里转来一个小女孩,旺旺非常喜欢她,想和她玩,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小女孩不愿意和旺旺玩,连话也不愿和旺旺说 。旺旺想了各种办法讨好这位小美女,把自己心爱的玩具送给她玩,可是男孩的玩具小女孩不喜欢,吃水果的时候,旺旺又把自己最爱吃的香蕉送给小女孩,小女孩接受了旺旺的香蕉但是没接受旺旺,旺旺很难过,回家跟妈妈诉苦:“她吃了我的香蕉还是不和我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