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灵武继位,也许这背后也存在寿王李瑁对唐玄宗报复的因素!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群臣的拥护下,于灵武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大唐开始对安禄山叛军进行了有组织的反击 。
“(天宝十五载)七月甲子,(肃宗)即皇帝位于灵武 。敬崇徽号,上尊圣皇曰上皇天帝……大赦天下,改元曰至德 。”—《旧唐书》
那么在这里,汪郎抛出了一个关乎灵魂的问题,李亨称帝改元,并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是不是政变?

李亨灵武继位,也许这背后也存在寿王李瑁对唐玄宗报复的因素!

文章插图
唐肃宗李亨像
汪郎以为,这就是政变,而且是一场有预谋的政变 。
而这场政变,其实早在马嵬驿就已经有苗头了,或者说马嵬驿兵变也许就是李亨称帝的前奏 。
因为马嵬驿兵变后,李隆基之所以同意李亨留下,只是为了收复大唐河山,并不是退位 。
马嵬驿兵变诛杀杨国忠,赐死杨贵妃后,按照原定计划,李隆基还是要继续逃亡蜀中避难的,根本没有想过要组织兵力对安禄山叛军进行反击 。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逃亡车架准备出发的时候,竟然出现了百姓成群哭泣,并挽留太子李亨以期收复国都长安的场景 。
“(天宝十五载六月)丁酉,至马嵬顿,六军不进,请诛杨氏 。于是诛国忠,赐贵妃自尽 。车驾将发,留上(肃宗)在后宣谕百姓 。众泣而言曰:[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戮力一心,为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 。]”—《旧唐书》
李亨灵武继位,也许这背后也存在寿王李瑁对唐玄宗报复的因素!

文章插图
马嵬驿,杨贵妃被赐死
没有人知道这些百姓是不是李亨找来的群演,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
反正结果就是,李亨抓住了李隆基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抛却的“圣人”骄傲,依靠这群百姓的哭泣挽留,得以和李隆基分道扬镳,从此彻底脱离了既是君又是父的李隆基带给他的人生阴影,跑到自己的行宫灵武后,召集了天下忠于大唐的臣民,扛起了收复江山的大旗,并坐上了皇帝宝座 。
李亨虽然称帝了,但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的是,李隆基虽然同意李亨便宜行事,只是让李亨尽到太子之职,但没有退位的意思 。
“汝好去!百姓属望,慎勿违之 。莫以吾为意 。且西戎北狄,吾尝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之!”—《旧唐书》
也就是说,就算反击安禄山叛军是李亨组织的,就算李隆基躲到蜀中避难,但依然无法改变李隆基是大唐皇帝的事实 。
李亨灵武继位,也许这背后也存在寿王李瑁对唐玄宗报复的因素!

文章插图
李隆基、李亨分道扬镳
李亨灵武继位,也许这背后也存在寿王李瑁对唐玄宗报复的因素!

文章插图
玄宗幸蜀图
那么太子李亨又如何敢在灵武继位,改元称帝?这期间,自然少不了群臣的从龙之心,李隆基远在蜀中,如今拥护太子登基,自然少不了自己的一份功劳 。
“裴冕、杜鸿渐等从容进曰:[今寇逆乱常,毒流函谷,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 。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 。万姓颙颙,思崇明圣,天意人事,不可固违 。伏愿殿下顺其乐推,以安社稷,王者之大孝也 。]”—《旧唐书》
李亨一开始当然是拒绝的,样子还是要做的 。
“俟平寇逆,奉迎銮舆,从容储闱,侍膳左右,岂不乐哉!”—《旧唐书》
但在群臣的六次恭请登基后,李亨才安心坐上了早已垂涎的皇帝宝座 。
“冕等凡六上笺,辞情激切,上不获已,乃从 。”—《旧唐书》
李亨称帝已经铁板钉钉了,那么问题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