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建窑建盏鉴定者的知识面

史上并未记载建窑作为官窑,产品专为朝廷所有,有可能是烧制难度大、成本高、成品少的缘故 。有许多建窑窑口盏底刻有“供御”、“进琖”铭款的茶盏和瓷片,也能证明不是指定的官窑 。可能的情况是各窑口偶尔烧出的毫变盏,一部分被当地官员进贡朝廷,一部分流于民间以获取高额利润并得以继续生产 。所以,建窑生产毫变盏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数量较大,广泛流于社会各阶 层 。加之中国流行厚葬习俗,作为宝物的建盏精品,且无随葬之理 。

提高建窑建盏鉴定者的知识面

文章插图
很多盏友都反馈给老刘的一个结果就是,自打自己入手建盏以后感觉对很多事情都多了一份耐心 。建盏自宋代流传自今,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作用,在使用建盏的过程中还可以去领略到古人养盏斗茶的那种乐趣,修身养性乐在其中 。
建盏的材料具有局限性,其它外地黑釉窑场,取材各不相同,而没有一处能够达到如建窑烧制的兔毫、油滴和曜变 。一只建盏,必须具备这些特征,铁胎、神奇的铁系结晶斑以及具有指向性的材料,在熊熊窑火中诞生,绽出万丈光芒 。
提高建窑建盏鉴定者的知识面

文章插图
建窑总面积有13万平 方 米左右,一百多米的龙窑一次性可以烧制十万件建盏 。在宋代建盏烧制的顶峰时期,水吉镇就是一个庞大的制瓷中 心 。而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这里几十条龙窑烧制的瓷器几乎都是器型单一的茶盏 。
建窑又称“乌泥窑”,是我国著 名的八大名窑之一,主要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池中村和后井村一带 。窑址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包括庵尾山)、大路后门和营长乾(又名社长埂,包括圆头坑),建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在历史上深受朝野上下的喜爱,被达官贵人奉为至宝 。
提高建窑建盏鉴定者的知识面

文章插图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大书法家)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1054年) 。书中载:“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 。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 。《茶录》问世后,斗茶文化推波助澜地在朝野传播,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 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极 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
【提高建窑建盏鉴定者的知识面】由于是为皇 室制造,这种建盏用工更为精细 。先在生坯上上一层黑釉,再于黑釉上部涂一种独特的酱色釉 。在湿胎碗底用竹刀刻出“供御”二字 。(后一 款是金兔毫盏上的“供御”)从图片可见那二字笔画上有压刀泥和毛刺 。只是想烧制精美的兔毫盏,但由于火候掌握不当而“兔毫”未达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