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你家孩子的勇敢精神

【培养你家孩子的勇敢精神】      恐惧心理 , 人人都有 。有些恐惧感是先天性自我保护性机制 , 例如 , 人对霹雳(响声很大的雷)声的感觉、对大声呵斥者的感觉、对突然的动作、对剧烈的闪电等所产生的恐惧 。这种恐惧感 , 年龄越小的人持续的时间越长;随着年龄的增长 , 持续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 引起恐惧的条件也会不断地更换 。          恐惧心理的产生是由某些生态因素和其他诱因决定的 , 性别、年龄、社会、智力等都会促成恐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3岁和11岁是两个高潮 。婴儿期常见的恐惧 , 是听到高声、见到动物、见到生人、变换环境、触摸异物、感到黑暗、感到孤独、看到流血、感到疼痛等等 。而幼儿期所害怕的事物不仅比婴儿期多 , 而且也比少年期多!虽然随着年龄增长某些事物已不再使他们恐惧 , 但是想象却发展了恐惧 , 例如:怕妖魔鬼怪、怕强盗、怕大灰狼、怕老虎外婆等等 。孩子将上小学或已经上小学 , 恐惧心理会明显减弱 。一般地 , 女孩容易产生恐惧情绪 。          恐惧心理的产生 , 除先天性恐惧之外 , 还有体验性恐惧、迁移性恐惧、传染性恐惧 。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 接触周围世界的机会增多 , 在接触中难免出现问题 , 例如被开水烫了、被火灼伤、被锐器碰破、被狗咬鸡啄、从高处跌伤、被门挤疼、迷路、挨打等等 , 这些痛苦的经验使他感到害怕 , 这便产生了体验性恐惧 。而被开水烫过的幼儿 , 一看到沸腾的开水 , 就躲得远远的;被门挤疼的幼儿 , 进门总是跑进来或跳进来 。怕开水、怕摇晃的门扇、打过针的孩子怕穿白大褂的人 , 这些就是迁移性恐惧 。
    传染性恐惧又叫间接性恐惧 , 是由成人的语言、行为、表情等媒介传染给孩子的 , 这种恐惧并不是孩子直接体验积累产生的 。一种是成人感到恐惧 , 幼儿从成人的语言、行为、表情等感觉到恐惧的情绪 , 而被传染了 , 随之也出现了恐惧心理;另一种是成人威吓孩子的语言和动作而使幼儿产生恐惧 。         时代的飞速发展 , 要求我们培养富于闯劲、勇于探索的开拓性人才 , 畏首畏尾的人是不能适应未来事业和生活的 。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 , 幼儿恐惧心理如果超过一定的量 , 会使大脑中枢保持长时期的紧张状态 , 不仅会影响大脑的发育还会导致其他器官和系统发病 , 使之睡眠不好、消化不良、心律不齐等 , 甚至于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 容易形成懦弱、多疑、孤僻等不良心理品质 。“末代皇帝”溥仪3岁便离开父母 , 拘于深宫、独处旷屋、夜闻更漏、与鼠雀为伴 , 虽有太监在旁 , 也仅在门外不得亲近 , 而且动辄给皇上“撤撤火” , 实在令人可怕 。3岁幼童总是处于极端恐惧之中 , 最后形成多疑、浮躁、懦弱、怪僻性格 , 恐怕这也是不奇怪的 , 当然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          恐惧对幼儿的危害极大 , 家长应予以重视 , 并及早预防 , 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或减弱恐惧心理 。不要嘲笑孩子的恐惧心理 , 叫孩子“胆小鬼” , 也不要力图使孩子否认或掩盖恐惧心理 。          克服恐惧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强自信心 。尽可能放手让孩子活动 ,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 认识不熟悉的事物 , 适应变化的环境 , 自信心越来越强了 , 恐惧心理自然化为乌有 。          其次 , 创造条件使幼儿接触并了解那些本来不危险的事物 , 以解除其恐惧心理 。例如 , 向幼儿解释 , 使之相信周围的人和事物无害;让幼儿摸一摸使之害怕的物体 , 或者家长亲自摸一摸让幼儿感到害怕的物体 , 或家长亲自到幼儿认为可怕的地方看一看、呆一会儿 , 让幼儿看到确实没危险;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一定的精神准备 , 克服潜在的不安情绪 , 上幼儿园之前 , 可先带幼儿去看一看幼儿园 , 见一见老师和小朋友等等 , 这对解除迁移性恐惧和传染性恐惧是有效的 。          家长决不能以恐吓代替教育 , 更不要给孩子讲迷信或带有恐怖色彩的故事 , 一些幼儿心理承受不了的电影、电视节目 , 也不应该让孩子看 。          但是 , 这决不是说 , 家长要严密监护孩子的生活 , 而是应该创造条件使孩子接触那些本来不可怕的事物 , 给他讲道理 , 讲科学知识 , 鼓励他去触摸、去体验、去适应 , 锻炼他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 , 幼儿对引起恐惧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 , 家长切不可采用强迫或压制的手段使之硬性接触 , 否则 , 不但不会消除恐惧 , 反而会增强了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