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的神秘面纱

【钧窑的神秘面纱】北宋钧窑瓷器的器型大多以防古青铜器为主,这符合宋代瓷器的审美特征,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 。尊,花盆,盆托等器物的底部,常常刻有从一到十的数目,表示器物的大小 。有些还刻有“奉化”等字样 。

钧窑的神秘面纱

文章插图
钧窑瓷器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它的前身,显然是唐鲁山窑花釉瓷器,钧窑窑变的特殊 性,除了在于强还原焰下呈现的铜从2价还原到0价而出现的姹紫嫣红外,特殊的釉面结构也影响到它的显色,一般来说,钧窑的釉区别于其他窑口青瓷的最 大之处,是它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如果你用放大镜观察钧窑瓷器的釉面,不难发现,这种纤维状结构主要是显色部分,而纤维状结晶和玻璃状均质结晶(就是不显色部分)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一般是加入石灰碱的缘故,所以说,钧窑窑变的呈色,铜的还原反应是直接原因,而石灰碱入釉则是间接原因.
钧瓷在烧制进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修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 。
钧窑的神秘面纱

文章插图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建于北宋初,在北方诸窑中最晚形成一个瓷窑体系 。到金、元时期才形成窑系 。它影响甚大,不仅在河南属县境内发现窑址100多处,且在河南临汝、峡县、新安、鹤壁、安阳、内乡、鲁山、林县、浚县,河北磁县、隆化;浙江武义、鄞县、金华、宁波、东阳,广西柳州、永福、兴安,山西浑源等地都有仿其风格的瓷窑,形成一个遍及四周的庞大钧窑系 。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 。有土焉,可陶为磁 。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 。"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 。
钧窑的神秘面纱

文章插图
钧窑代代没停过一直有烧造,也分官钧、民钧 。官钧稳重,器有下坠感,胎质坚硬,扣之声音如铁,多次施釉显得肥腻,有流淌的曲线感,手能抚摸到,常有蚯蚓走泥纹,有流动感,有的有紫红色的窑变飘渺如真,底有蟹甲绿斑,有护胎釉,有数字如款号的大小,数小的大,数大的小 。
在民间对于钧窑瓷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 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价值,做了形象的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