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的时代发展 展现价值地位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 , 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 , 为中国著 名的五大名瓷之一 , 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 ,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 被誉为“国之愧宝” 。宋代钧窑瓷器历来存世稀 少 , 异常珍贵 , 自古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赞誉 , 传世宋钧瓷又大部分深藏皇宫内苑之中 。本文将介绍钧窑瓷器鉴定知识 。

钧窑的时代发展 展现价值地位

文章插图
钧窑址在河南省禹县 , 烧造年代众说不一 。禹县战国时为韩都、名阳翟 , 至北宋、金曾置钧州 , 故名 。在河南禹县境内已发现宋、金时代的钧窑址100多处 , 而且向四周扩展至临汝、峡县、新安、鹤壁、安阳、林县、浚县 , 北至河北的磁县 , 山西的浑源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 , 形成了一个遍及华北地区的庞大的钧窑体系 。钧窑有以下特点:宋钧就传世出土器物所见有两种:一种为浊釉 , 称暗釉 。一种为亮釉 , 称玻璃釉 。前者为早期产品 , 后者为晚期产品 。一般人认为亮釉钧器为后仿是误断 。北宋钧窑的胎土淘洗较细 , 胎色浅灰 , 釉汁肥厚 , 晶莹匀润 , 以天蓝釉为多见 。通过窑变 , 产生出绚丽多彩的月白、玫瑰茄皮紫、丁香紫等色调 , 其中红与天蓝釉融为一体的"钧红" 。
钧窑是中国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 为宋元时期北方瓷窑 , 为宋五大名窑之一 。因以钧瓷钧窑着称于世 , 属北方青瓷系统 。创始于唐 , 兴盛于北宋 , 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钧窑胎质细腻 , 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 , 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 , 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
钧窑的时代发展 展现价值地位

文章插图
钧窑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奇珍瑰宝 。它以色彩斑斓、古朴典雅、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 。其厚釉、分相釉等生产工艺对南北方的许多窑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 多数钧釉瓷器施有凝厚而雅致的天青色乳浊状釉(图一) , 明清时期则成为文人雅士们追逐、收藏的艺术品 。人们以往在论及钧窑时 , 必称其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 , 都认为其是宋代用于贡御的“官窑”瓷器 , 近代研究者则将其列为宋代的六大瓷系之一 , 被赋予了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中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开始对宋元时期的制瓷手工业进行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综合研究 , 钧窑瓷器又以其广泛的生产地域和巨大的产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
禹州县古称''钧窑''而得名.据进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 , 钧窑的烧制历史开始于晚唐 , 全盛于北宋时期 , 延续于金 。元 , 前后长达700多年之久 。产地以河南省禹州县【古称均州】为中 心 , 向四周扩展蔓延.目前在全国的 12个市 , 县都发现了不同时期烧瓷窑址.南起河南临汝 , 峡县 , 新安 , 鹤壁集 , 安阳 , 林县 , 浚县 , 淇县 , 北达河北省的磁县 , 山西省的浑源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 , 可以说是遍及了华北大地 。钧窑在其兴起和衰落的漫长岁月中、始终是一个主要以生产北方民间日用瓷器为主的民间窑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