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开启智慧的钥匙

马小芳,一个聪明的小姑娘,但因父母忙于经商,家庭教育没能跟上,只满足于还不错的学习成绩,多余时间不是玩,就是看电视 。
马小芳,一个聪明的小姑娘,但因父母忙于经商,家庭教育没能跟上,只满足于还不错的学习成绩,多余时间不是玩,就是看电视 。
让孩子们明白生活是如此广阔、纷繁,如此丰富多彩,一个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历 。但书却能帮我们间接地去了解、去掌握 。读书能使人变充实,变聪明,变能干,对人进行文化和情感的熏陶 。
鼓励孩子们珍惜一生中最宝贵的青少年时期,把眼光从电视机、游戏机上移开,学蜜蜂采百花,不怕苦,不怕累,并通过开交流会,写作文、日记,办墙报,组织家庭阅读日等多种途径,培养阅读兴趣,酿出甜甜的蜜来 。还组织他们读报、看展览,让他们知道一些青少年之所以走上歧路,这和不读书,不读好书有很大关系 。逐渐,一些不愿读书或只沉溺坏书或电视的孩子有了改变 。
文学是情感之学,小芳原来的性格大而化之,不知道尊重同学,不知道尊重保姆 。一年多时间后她性格变了,感情细腻了,懂得爱人了 。她告诉我,保姆来她家几年了,她才知道保姆家生活困难,还有个比她小两岁的妹妹,缺衣穿,没书读 。于是,利用假日,小芳和母亲一起,整理了一大包衣物和书籍让保姆带回了家 。
读书,积累知识必须经历一个不间断地由浅入深,有少到多,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而这就要勤奋 。勤奋读书首先需要时间 。马小芳在作文中写道:"我听了老师给我们读的《一秒歌》特别激动 。我和几个同学算过一笔帐,从十岁开始到六十岁可以学习近两万个小时啊 。"我看了小芳的作文也很激动,就利用班会和全班同学一块继续算了这笔帐,从十岁到六十岁那就可以读三十多万页书,相当于一百多套四卷本《红楼梦》啊 。孩子们兴奋地说:"那叠起来岂不有两层楼那么高嘛!" 。
,还要经得起"恒"的考验,持之以恒是先决条件 。不能劲头来了废寝忘食;劲一落,又一暴十寒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把每一本书比作一个小阶梯,只有年复一年地顽强攀登这些知识的阶梯,积以时日,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经过了一段时间,马小芳和几个孩子都说,以前时间都让他们浪费掉了 。听了老师的话,利用中午时间,只有两个月就读了好几本书 。
快放寒假时,小芳兴冲冲地拿着一本厚书来找我:"老师,听说《复活》是本名着,爸爸知道我爱读书了就给我买了一本,我读了几页,怎么这么难懂?"新问题来了 。
有些家长也强调孩子读书,经济条件好的给孩子买了不少书,于是孩子不加选择,抓住就读 。岂不知,人在各年龄段的阅读能力、特点,各不相同 。启发其阅读,就要注意循序渐进 。我特意告诉小芳:"《复活》是本好书,等你上了高中再读吧 。"
当然,读书还要和"问"结合,和"用"结合,和"写"结合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带着问题选择性地读,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军训前我介绍孩子们看《花季?雨季》中有关写军训的一部分内容 。小芳说:"军训前听说很苦我有点怕,看了老师介绍的书,我对军人生活有了认识,我不再怕了 。"
读了书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学生为什么普遍怕作文,就是读得多,写得少,为此,我一再强调读写结合,以写带读,以读辅写 。而且让孩子们记住,就会逐步对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至理名言有所领会 。马小芳决心更大,她说,前阶段,她读书的计划性不强,又有点急于求成,有时甚至一目十行 。所以虽然看了一些书,但因为不细,作文仍写不好 。现在她虽然读得少了,但书上的好句、好词都记下来了 。如今她的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