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高层连续发声 释放六大政策信号

_原题为:央行高层连续发声 , 释放六大政策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10月12日在《中国金融》发表署名文章《谱写新时代金融信息化发展新篇章》 。范一飞表示 ,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 , 金融业应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大数字金融发展的步伐 。
此前几天 , 央行行长易纲及副行长陈雨露分别发表署名文章《金融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发展》 , 释放重磅政策信号 。
按照安排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 同时“十四五”开局在即 。三篇文章既回顾过往 , 也对“十四五”做出规划安排 。
易纲表示 ,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 这就要求货币政策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 , 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 , 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 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 提升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 。
据梳理整合 , 三篇文章释放以下重大政策信号:
1、货币政策与“潜在产出”挂钩
【央行高层连续发声 释放六大政策信号】关于货币政策 , 易纲表示 , 需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 , 科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 , 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 促进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 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 将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附近 , 减少经济波动 。
物价稳定是央行长期关注的目标 , 金融稳定是这些年新的关注点 。但是 , 将货币政策和“潜在产出”挂钩 , 这是一个新现象 , 背后隐含了货币政策方向的重要信号 。
潜在产出一般是指潜在GDP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 , 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经常会出现不一致 , 这种不一致被称作产出缺口 。
易纲去年在《求是》杂志发文谈到相关问题时指出 ,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潜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增长减缓 , 储蓄增加、消费和价格水平降低;技术进步也会导致价格水平下降 , 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对劳动力成本下降也有重要影响 。但这些因素都不是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所能改变的 。若因宽松货币政策而降低改革和调整的动力 , 反而会延误问题的解决 。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 , 近10年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是增长阶段的转换 。“2020年到2025年 , 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基本上在6%以下 , 在5%到6%之间 。我们经历的增长阶段的转换是符合规律的 , 下一步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率是在6%以下 。”
如果“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是5%-6% , 那么货币政策一方面要使实际增速维持在潜在增长率附近 , 但不能指望通过货币政策过度刺激使经济增速回到6%以上甚至更高 。
陈雨露也表示 , 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 , 既积极支持经济发展 , 又防止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债务扩张和资产泡沫等问题 , 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 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长期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
中金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表示 , 在经济复苏动能仍存、经济下行风险不大的背景下 , 短期内货币政策或维持中性 , 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季节性改善 , 银行间流动性或有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