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什么你总是读不进去?


「读书」为什么你总是读不进去?

文章插图
读书的好处就不再赘述了,问题是你为什么总读不进去呢?新书也买了,读书社群也参加了,可为什么过两周又坚持不下去了呢?
别人教了你那么多读书的方法,可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你读书读不进去的原因吧 。
其实读不进去无外乎两个原因:
-1-
你没尝过甜头
当然,这也不全怪你,因为没有人告诉过你读书还能有甜头啊,小学教室的四壁都贴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读书是件痛苦的事情,成了你最初的认识 。读书仅是一项为了考试的任务,考完试,学过的知识也就一键删除,为了腾出地方准备下一个考试 。
所以才有高考后的考生们在教室里疯狂撕书的现象 。一起撕掉的还有学过的知识,既然伴随着那么痛苦的回忆,大脑肯定也不愿意保留 。要不怎么说这一生最有才华的时候就是高考前了 。
最初对读书的认识泛化到后来的高中和大学阶段,这个本应该是最适合饱览群书、建立认知架构、确立自我概念的重要阶段,也都因为痛苦的记忆和固化的认知让你迟迟不肯行动 。当然这个阶段你不会察觉到不读书有什么损失 。
【「读书」为什么你总是读不进去?】进入职场和社会环境后,读书与不读书的人一眼就辨认得出 。常被调侃的是,读书的人看到美景后佳句脱口而出,而不读书的人憋了良久之后赞叹到:哎我去~ 。所以我们现在都知道,人和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认知结构的差异 。
身边那一小部分牛人,仔细一了解,哪个不是在童年幸运地逃过了“围追堵截”,学生阶段开始就读了大量的老师家长口中“没有用的书”,极大地满足了对知识、对信息、对八卦的好奇心,在聊天时有谈资、写作时有引用、演讲时有案例,正是因为一次次尝到甜头,才会继续一本一本读到现在 。
这个尝甜头的背后也有其行为机制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小白鼠放到笼子里,笼子里安装了一个杠杆装置,按压杠杆就有一颗食物从外面的通道滑落进来 。小白鼠无意中的跑动按到了杠杆就获得了一颗食物,再按压一次又获得一颗食物,反复几次,它就学到了只要按压杠杆就有食物吃 。
这个实验结论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指的是一个行为带来的结果促使该行为的再次出现 。也就是说,获得食物使小白鼠产生了按压杠杆这个新的行为 。
了解了这个行为机制之后,你只需要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给自己创建杠杆机制,例如说分享书中的一句话,引用一个观点,转述一个故事,当这些简单的动作逐渐给你带来甜头后,你自然有动力再去按压读书这个杠杆 。
「读书」为什么你总是读不进去?

文章插图
-2-
没有确立读书的目的
现在你尝到了一些甜头,可仍然发现不能坚持,或者即使坚持也是比较痛苦的坚持,仿佛读书这件事,并不是自己的真实需求 。
这时你就需要问一下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过去的自己,还是为了现在的自己 。这就是第二个原因,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确立读书的目的 。
举我自己的例子 。毕业后的几年读过不少书,那时打开书就先读目录,然后计划用几天时间读完,好像是为了读完而读 。每读完一本书,为了能够感受到已经占有它,会写一篇算不上读书笔记的笔记,即按照书中的框架做一个思维导图,再把书中的金句摘录出来 。
察觉出来了吗?这和学生时代学一篇课文是一样的模式:先划分段落再总结中心思想 。这样的读书方式自然没有带来多大益处,读过的书最后在我脑海里也只剩下书名 。无法引用,不能转述 。我也曾一度很长时间放弃了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