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海底捞:净亏10亿,股价疯涨

交出上市后首份亏损财报后 , 海底捞的市值却攀上了历史高峰 。
8月25日晚间 , 海底捞发布2020年度半年报 , 财报数据显示 , 上半年海底捞集团实现收入97.6亿元 , 净亏损9.64亿元 。财报表示 , 这主要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集团业务产生较大影响所致” 。
相比去年同期 , 海底捞的总营收同比减少16.5% , 净利润从去年的9.12亿元转至净亏损9.64亿元 , 降幅超过200% 。
疫情给餐饮行业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 。早在7月初 , 海底捞就已发布盈利预警 , 称预计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约20%、净亏损介于人民币9亿元至10亿元之间——半年报最终显示亏损数额与盈利预警区间相符 。
从今年1月26日开始 , 海底捞中国大陆所有门店暂停运营 , 从3月12日起才开始陆续恢复营业 , 恢复营业后还需进行客流管控、限制就餐人数等 。也就是说 , 在上半年的182天里 , 海底捞有整整46天处于“绝收”的状态 。
在中国餐饮届 , 海底捞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龙头公司 。对于一家年营收超过260亿、员工超10万人的企业来说(均为截止2019年底的数据) , 在此次新冠疫情给餐饮业带来全面冲击的情况下 , 海底捞停业时间之长、覆盖门店范围之广、损失之重 , 是整个行业罕见的 。
但海底捞在资本市场上却似乎从未遇冷 。
从2020新年伊始到半年报发出前 , 海底捞的股价从32.35港元涨到了46.1港元 , 累计涨幅达到43% 。8月26日 , 海底捞盘中股价一度触及48港元——这是自2018年上市以来的历史最高价格 。截止8月26日港股收盘 , 海底捞股价回落至45.75港元 , 市值达到2425亿港元 。
为什么巨亏之下 , 股价疯涨?
门店照开 , 瞄准外卖
抛去盈亏的数字 , 海底捞的这份半年报有两个经营上的亮点:逆势下 , 依旧保持着高速开店状态;外卖业务在上半年有了显著增长 。
倒闭 , 无疑是所有实体商业在今年上半年的关键词之一 。如果你留心观察 , 不管是商圈里的店铺还是街边的小门脸 , 都在上半年发生了大洗牌——现金流扛不住的倒闭了 , 尚有实力的则会在这种时候选择“抄底”开店 。
整个上半年 , 海底捞在餐饮业消极的大背景之下新开了173家餐厅、关闭6家餐厅 , 全球门店总数从去年年底的768家增长至935家 , 平均每1.05天就有1家新店开业 。
如果继续按照如今的速度开店 , 到了年底 , 海底捞大概率可以如期实现此前定下的1000家目标了 。中信证券在最新研报中表示 , 海底捞上半年开店数量超预期、逆市快速扩张 。
另一边 , 外卖业务在上半年的收入为4.09亿元 , 超过2019年全年 , 同比增长123.6% , 占集团总收入的比重从1.6%增长到4.2%——当然 , 在海底捞的整个收入盘子中占比仍旧很小 , 但海底捞外卖业务在这两年的增速一直很快 。
疫情让大多数餐饮门店无法开门 , 外卖成为了大多数餐饮品牌“单腿前进”的方式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在今年3月发布的调研报告 , 外卖成为各家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的重要手段 , 有91.6%受访企业在疫情期间发力外卖产品 。
海底捞的外卖做得很早 , 早在2010年就尝试外送服务 , 且坚持自建外卖骑手团队 。根据海底捞方面的表述 , 海底捞外送业务分为自建站与挂靠店两种模式 。自建站需要独立选址 , 挂靠店则依附在门店基础上开通外卖服务 , 但运营由外送小组承担、与门店相互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