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都不对——被双重束缚的人有多崩溃?


怎么做都不对——被双重束缚的人有多崩溃?

文章插图

双重束缚,是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贝特森提出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理论(Double Bind Theory) 。
他认为在人们互相沟通的时候,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抵触的信息,而对方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如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容易使人陷入两难的境地,精神分裂的症状就是这种痛苦的表达 。
后来这一说法在诸多领域都获得了应用,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当一个要求里含有矛盾的信息,让对方做和不做都不对的时候,就是双重束缚了 。
如果一位母亲嘴上对自己的宝宝说“我爱你”,同时却扭过头去不理孩子,这时孩子就受到了“双重束缚”(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无所适从”有些类似) 。
小孩子在身心上都严重依赖于母亲,面临这种情景,小孩无法对母亲表达出自己心理上的矛盾感受 。一个人长期受到双重束缚,就容易得精神分裂症 。

怎么做都不对——被双重束缚的人有多崩溃?

文章插图

例如,关于小孩说谎的问题,如果你作为一个父母,面对一个经常向你撒谎的孩子,不管你怎么教育,甚至打骂孩子,都改变不了孩子撒谎的这个习惯 。
这个时候或许你应该换个思维方式,对于孩子一些撒谎的问题上,试问一下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一开始就对你讲真话,你能接受吗?
相信这个时候很多父母都会“接受不了” 。既然接受不了孩子说真话,那为什么要求孩子还必须对自己讲真话呢?(这里暂不讨论如何解决孩子撒谎问题,主要讨论双重束缚问题)
健康的心智,是“我既可以A,也可以-A”,这意味着整合和灵活;相对分裂的心智,是“我只可以A,不可以-A”;而最有问题的心智,是“我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武志红(国内著名心理咨询师)
当父母既接受不了孩子撒谎,又接受不了孩子真诚时,就是将孩子逼入了“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的矛盾中 。
这种矛盾,在心理学中叫做“双重束缚”,在很多严重的精神疾病中都可以看到 。
很多精神疾病的病人都有被双重束缚的经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常会有分裂的感觉,内心常处于冲突的状态,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也多是模糊、不清晰的,常常伴有情绪和思想的混乱 。被双重束缚的孩子最难受的是无望与发狂,被撕扯着,因为无论孩子怎样反应都是错的 。
双重束缚的特征如下:
1、两个或更多的人处在重要的关系之中
2、此关系是进行中的而且此经验是重复的
3、第一个指令是负向的,如你要做某事,否则我会处罚你或你不要做某事,否则我会处罚你 。
4、第二个指令通常是更高或者是更抽象的层次上与第一个指令相冲突,同时用惩罚和威胁的口气来强化,可能会以非言语的形式呈现;如:你要这样做,只是你想这样做 。
5、第三个指令是禁止逃跑并要求回答,受害者会被限制在两难的情境中
6、一旦受害者领悟了双重束缚的模式,指令的出现与否不再重要的了,但此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小动静就足以引发当事人的愤怒或痛苦 。
在家庭中,面对爱与恨的表达时,面对重要人物的远离与靠近的指令,接受信息的人会被迫进入一种难以正确辨别信息矛盾的情景之中,并无法给予满意的回应,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

怎么做都不对——被双重束缚的人有多崩溃?

文章插图

当一个人经受受困于双重束缚时,他可能会变得困惑,怀疑一切,或采取防御措施,以扭曲的态度面对所有的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失去了解自己的能力,失去与他人真诚沟通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是家庭沟通系统失调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