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复工持续回暖,中小影院笑得心寒( 二 )


有网友替小影城算了这笔账:假如上年总票房是150万元 , 那么按3.5%比例应先预交5.25万元 。如果影院想回本 , 按全国平均票价35元计算 , 至少需要3000人次观影 。
在影院复工之初、新片表现乏力时 , 电影院开张平均每天的亏损超过1.5万元 。
《时代周报》曾采访了一位三线城市影院负责人 , 他表示 , “自家影院一次只能接待200人 , 就算早中晚持续播《八佰》 , 也需要五天时间才能消化掉这3000人 。这还只是收回了上缴保底影片的钱 , 在票房超过7万之后 , 还需要给院线和发行方分账 。”
所以 , 《八佰》真的是个典型 。
一方面 , 发行方强行修改发行模式 , 将票房对于自身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 即使上映后效果不好 , 发行方也能大幅度减少损失 。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院线的片源问题 , 另辟蹊径 , 改变了没有片方愿意上映新片的现状 。
但另一方面 , 中小影院在承担票房风险的基础上 , 还要直接承受核定保底金额的压力 , 先不提赚钱 , 回本都难 。
而拿不出现金或者不想拿的小影院 , 就意味着失去《八佰》的放映权 , 这对一家小影院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
因为在国庆档到来之前 , 暂时没有新的商业大片上映 。从8月20日到9月底的一个多月之中 , 排片表里没有《八佰》的影院 , 靠什么撑满30%的上座率?
甚至有人说 , 不管是否购买《八佰》的放映权 , 这种新的发行方式都在加速小影院的死亡 。
一旦其他发行方复制这种模式 , 行业或将直接洗牌 , 结果让人不敢想象 。
无奈的华谊兄弟
事件的另一面 , 是《八佰》的发行方华谊兄弟 。
顶着期待与骂声一片 , 华谊兄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发行方 , 其本意难道是做拯救电影市场的救市主?
华谊兄弟是在自救 。
相比于电影产业所面临的困境 , 华谊兄弟自身的危机更加严峻 。
2018年5月 , “阴阳合同”事件爆发 , 华谊兄弟站在风口浪尖 , 然后就没下来过 。
华谊兄弟斥巨资打造的《手机2》开拍之时 , 知名主持人崔永元曝光其明星签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等行业黑幕 。
此后 , 华谊兄弟的股价一路下跌 , 最低时每股仅3.21元 , 跌幅一度超过70% , 华谊的市值从当时的300亿元缩减至如今的105.5亿元 。
FN商业(ID:FN-24H)曾根据公开资料统计 , 2018年 , 华谊分别从四家主流银行、阿里影业举债40亿元 , 华谊创始人王中军个人股权质押比例高达83.6% , 他的弟弟、华谊执行总裁王中磊则选择全部质押 。
【影院复工持续回暖,中小影院笑得心寒】但在2019年 , 华谊净利润亏损仍高达39.6亿元 。
《手机2》没了后续 , 华谊兄弟寄厚望于《八佰》 , 全片投资5.5亿元 , 孤注一掷 。
2019年4月17日 , 《八佰》发布定档海报 , 宣布于7月5日正式上映 , 并在随后两个月以多支预告片、海报剧照、特辑等形式为影片造势 。
6月4日 , 《八佰》获选第22届上海电影节开幕影片 , 并宣布将于6月15日开幕放映 。
可惜 , 6月14日 , 《八佰》宣布因“技术原因”被紧急叫停 , 缺席次日上影节的开幕式放映;6月25日 , 《八佰》再次宣布撤出7月5日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