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能得到爱,但付出感不能


付出能得到爱,但付出感不能

文章插图
付出是美好的事情,关系需要付出 。你想得到爱,通过付出的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
虽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但付出就是会比不付出更大概率有收获 。
但付出感就不一定了 。付出感是一种感觉,是在你的感觉里你做了多少,这和你实际上做了多少完全是两回事,和对方感受到你做了多少更是两回事 。
【付出能得到爱,但付出感不能】关于付出,一个健康的人格具备的特点应该是:
a. 尽可能地识别对方的需求,在想付出的时候能针对性地付出 。他不会闭着眼盲目地给他认为对方应该需要的东西 。
b. 尽可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付出,而非盲目扭曲、夸大或忽视自己的付出 。他体验到付出的感觉跟客观现实基本保持一致 。
因此,一个懂得付出的人,并不会让自己太累 。他知道度在哪里,知道需要付出的是什么,知道自己付出的值多少 。但一个盲目付出的人,就会充满了委屈、愤怒,因为他有很强的付出感却换不来相应的爱 。
所以,付出会换来爱吗?健康的付出会,不健康的付出只能增加自己的付出感 。
如果一个人坚信“付出才能得到爱”的逻辑,他可能并不仅仅是想增加自己的实际付出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总是做实际的付出亏得慌 。这时候人就会无意识地想尽办法提升自己的付出感,让对方知道“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企图以此激活对方的内疚,以此换来我想要的回报 。
我们会谈3种常见的关于付出感的心理游戏 。你可以看看下面哪些是你擅长的,哪些是你身边的人擅长的 。
01.第一个,夸大自己的付出我们课里有一个同学曾抱怨:前夫给她买了一个家电,嘚瑟地说这个4000多块呢 。然后她查了下,这个家电只是原价4000多,折扣下来其实是3700 。以前夫抠门的样子,不会不买打折品的 。但他硬是说成4000多,真的很虚伪 。
除了虚伪这个表面现象,前夫内在的动力非常汹涌:
他付出了这个家电,也许只花了3700,但他想表达自己付出了很多 。一致性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我很抠门,但我依然愿意花3700买个家电给你,表达我的重视” 。
但他没有这个表达能力,他要掩饰自己的抠门,又想表达自己的重视,他就说了一个商品的原价 。他希望对方收到的付出是商品原价的付出,以夸大的方式加持了自己的付出感 。
要么说他们以前是两口子嘛,有个气味肯定是相通的 。这个同学捕捉到了前夫的付出感,拒绝接受4000多的人情付出,最多只能记你3700的人情账 。想让我记你更多人情,没门 。
所以这两个人也都是好人 。前夫的潜意识:我离开你了,我还愿意为你付出 。同学的潜意识:我不愿意欠你的,所以你别夸大付出 。
但这个同学能意识到的,就是虚伪和欺骗 。
本来他人的付出是挺好的,但一被他人夸大之后就造成了我们的反感 。付出者本人只是想告诉你,他付出了很多,想要得到你的夸奖 。
他没有办法做得更多,你还迟迟不认可他,他没办法,只能自己来放大了,然后强迫你认同 。
结果你感觉到被强迫认同,感觉到了要还超过实际的价值,你就产生了反感 。
你们都是好人,却都不肯直说 。
02.第二个增加自己付出感的方式:缩小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能力缩小,就可以显得付出很大了 。把我描述得很可怜,就可以显得我的付出很重了 。
比如我为你付出了500块,这种付出感到底是大还是小呢?
作为中产阶级,这个付出可能并不多 。但是如果我要强调:我只有300块钱,我很可怜 。我这么可怜我都为你付出了500,我砸锅卖铁都要为你付出,厉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