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家父琐忆

父亲嗜书如命 , 他的书房里的书不知有多少 , 而且多是英文的 , 日文的和俄文的 , 现在我还能够记得一些书名 , 什么《钢结构》 , 《木结构》 , 《混凝土结构》等等 , 每一本足有一块砖头那样厚 。每当父亲单独上街的时候 , 尽管他极力拉拢我们和他同去 , 但每次都是响应者寥寥 , 因为我们知道 , 只要母亲不在身边 , 父亲上街后总是一头扎进新华书店 , 没有两个小时不会出来 , 有时尽管在我们的催促下 , 父亲口里也应着:“就走 , 就走 。
”可是真的让他离开书店那还是要费许多功夫 。也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 , 我们兄弟姊妹都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
【下 家父琐忆】记得早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 我就已经将当时能够找得到的国内科幻小说看得差不多了 , 像什么《水晶洞》、《布克的奇遇》 , 《黑龙号失踪之迷》、《失踪的哥哥》等小说 , 直到现在我还能从头到尾讲下来 。父亲对我们买书的请求总是有求必应 , 使我们几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珍惜图书 , 而且将自己大部分的零花钱都用在买书上面 , 对这样的做法 , 父亲总是表示非常欣赏 。
所以即使是在下乡插队的日子里 , 在那些几乎失去了希望的日子里 , 我也是始终没有改变到处找书阅读的习惯 , 而且在文革结束的当年就考上了大学 , 这跟父亲对我读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
父亲的出身不好 , 尽管母亲多次对我说过:“你爷爷那个地主 , 是个连灯油都不舍得点的乡村土包子” 。但这个包袱却使得性格外向的父亲在开朗的性格中又带有一丝忧郁 , 据母亲说 , 父亲为此一直在勤奋努力 , 试图脱胎换骨地改造自己 , 试图冲出这种心中的阴影 。
记得六十年代 , 父亲一会奉调哈尔滨 , 一会奉调沈阳 , 一会去抚顺 , 一会去清原 , 全家在几年的时间里一直跟着父亲在搬家的日子里颠簸 , 我本来已经学得相当不错的小提琴就是在那段时间再也学不下去了 。
我清楚地记得 , 有一天父亲从一个叫做“红透山”的地方回来 , 满脸疲惫 , 见了孩子们却非常的高兴 , 一定要我拉一首他教我的练习曲给他听 , 我当然很高兴给父亲炫耀一番 , 拉着拉着 , 我偷眼瞥了父亲一下 , 不禁大吃一惊 , 我发现父亲已经坐在沙发上睡着了 , 母亲把手指轻轻放在嘴唇上要我停止演奏 , 并轻轻地对我说 , 你爸爸整整两天两夜没有睡觉 , 那里的工程太忙了 。
尽管父亲脱胎换骨地改造自己 , 哪里需要上哪里去 , 但父亲入党的要求却始终没能得到批准 。
直到66年父亲又义无返顾地报名参加三线建设 , 带领全家远赴贵州的时候 , 父亲那种心中的希望仍然没有破灭 。最终父亲只身离开贵阳 , 远赴水城那个深山里的战备钢铁厂 , 并且最终因文革的到来而被迫害致死的时候 , 他的追求和希望一定也没有停止过 。
过了很久之后我才明白 , 因为出身问题 , 作为副总工程师的父亲尽管在技术上是如此的拔尖 , 而且工作表现也是非常的出色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在一些重大的工程技术问题上 , 父亲却一直没有资格阅读那些图纸 , 这在父亲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伤痕 。我曾经发现过父亲和母亲两人在一起的时候 , 乐观的父亲有时会发出轻轻的叹息 , 而母亲总是在一旁轻声地劝慰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