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被忽略的细节,清政府被迫向世界输出苦力

鸦片战争被忽略的细节,清政府被迫向世界输出苦力
我们的先民向来就有出走海外的传统 。这一传统在海洋文化盛行的沿海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沿海地区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出海谋求生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

鸦片战争被忽略的细节,清政府被迫向世界输出苦力

文章插图
比如,上古时期,百越之中的于越族,就处于江海之间 。他们善于航海,而且水性很好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古代,他们利用原始的独木舟飘向了琉球、南日本、中南半岛和我国南部的省份 。一般认为,他们是我国最早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民族 。
又比如,在唐宋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移居十多个国家;到了元朝,我国向海外移居的人数日益增多 。不少人到了东南亚等国和日本 。他们的外出大都是发展需要,到国外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活动 。
鸦片战争被忽略的细节,清政府被迫向世界输出苦力

文章插图
而在明清时期,朝廷规定“严交通外藩之禁”,几乎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 。再加上朝代更迭之际,战乱不断,沿海百姓除了反抗之外,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当然,也有一部分选择了南下谋求生路 。
这就是历史上持续了数百年的下南洋活动 。有资料表明,17世纪下半叶﹐爪哇岛上的中国人就有5万人左右,可见当时的风气之盛 。
沿海百姓的出海,有躲避战乱的成分,也有到海外谋求生计的考虑 。整体来看,自发行为居多,但也体现出无奈的味道 。如果说这只是生活的无奈,在清朝末年,这种无奈则上升到了另一种高度 。
【鸦片战争被忽略的细节,清政府被迫向世界输出苦力】
鸦片战争被忽略的细节,清政府被迫向世界输出苦力

文章插图
从鸦片战争到清朝末年的这段时间,西方列强渐次打开了国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除了占领通商口岸、索取赔款外,这些殖民者还以“契约”的形式对中国的劳力进行剥削 。
鸦片战争被忽略的细节,清政府被迫向世界输出苦力

文章插图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以苦力贸易为代表的劳务输出 。如《中英北京条约》第五款就有规定:
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
这就以法律的形式为大清的劳务输出提供了依据 。要知道,在此之前,民间虽然有小规模的劳动力输出,但成规模的都是非法的,也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掠青壮劳力 。乾隆皇帝就曾下令禁止人口买卖 。可见,当时朝廷的态度 。
鸦片战争被忽略的细节,清政府被迫向世界输出苦力

文章插图
不过,鸦片战争改变了一切 。清政府在国际力量对比中处于劣势 。列强说要割地赔款,那就割地赔款,列强说要输出苦力,清政府也不反对 。事实上,反对也起不了作用 。
列强要这些苦力干嘛呢?肯定是干活了 。比如,巴拿马的运河需要开凿,秘鲁的种植园需要经营,美国的矿山需要开凿,这些都要劳动力 。
在更早的15世纪,欧洲殖民者推行的黑奴贸易就有掠夺黑奴进行农业生产的考虑 。而在19世纪,列强又换个形式,继续推行苦力贸易 。
鸦片战争被忽略的细节,清政府被迫向世界输出苦力

文章插图
只不过,这次贸易有了契约的包装 。华工在离岸之前或者到岸以后被迫签订契约,成为所谓的“契约华工” 。契约条件苛刻,一旦签约如同卖身,完全丧失人身自由,遭遇如同牲口 。正因为这样,这些华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猪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