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哪儿都不能打( 二 )


”或者说:“孩子,你觉得他的画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待孩子找到答案后再问:“那么,你能不能学习他呢?”反之,恨铁不成钢,带着情绪不适当地运用反比,只能使孩子产生自卑,觉得太遥远,自己根本无法企及,因而索性拒绝学习 。
综上所述,家长应慎用反比,学会运用激励机制,让孩子们与榜样看齐,使他们有信心赶上去 。

孩子身上哪儿都不能打
【孩子身上哪儿都不能打】千万不要惩罚淘气的孩子



俗话说:“淘小子出好的”,此话虽不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淘小子在“淘气”中潜在着求知的渴望、认识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 。他们在“淘气”中,通过观察、触摸、谛听以及联想,使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正是在“淘气”中,由于经验的积累,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才逐渐认识了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从无知变为有知,从愚昧变得聪明,从幼稚发展为成熟 。
一次大型的运动会后,成群的小孩子会冲进比赛场地,自发地进行较量、角逐,而且毫不掩饰自己“夺冠”和破记录的雄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无所顾及的探究欲和大胆的不拘一格的开创精神 。可以说,这些在大人看来是“神淘”孩子中,正孕育着未来的各行各业的能手,甚至是独树一帜,卓有成绩的专家、学者 。
可见淘气并非坏事,它绝不等同于捣蛋与过失 。有些家长却对孩子的“淘气”横加限制,把孩子管成低眉顺眼,垂手呆立的“少年老成”,是不可取的 。
当然,孩子们的淘气,有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破坏性,甚至是危险性,而这一点又大都是他们所始料不及的 。当孩子们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一心一意地去探究时,往往是“忘我”的,不计后果的,待到严重的后果呈现后,他们才会有惊恐的心理产生 。
有一个男孩为了验证动物都有心脏的说法,把自家养的一条名贵的金鱼解剖了,母亲回来后他还乐颠颠地捧着死鱼给母亲看心脏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盼望的是对他们不计后果的谅解,对他们失误的惋惜 。倘若对他们成功能给予由衷的赞赏,他们会认真吸取教训,并在家长的真诚“合作”中受到巨大鼓舞,智能会得到新的开启和发展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制止、训斥、打骂,那就必然会冷落他们的求知欲望,挫伤他们探索的精神,这对孩子智力的发展,智能的提高无疑是种窒息和摧残 。
有个7岁的男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把妈妈刚买回来的一个自动玩具拆散了 。然后他多次想把它重新组装好,但终究没有成功 。年轻的妈妈看到后气恼地把玩具零件锁进抽屉里,并警告他说:
“一周内不给他玩具玩,一年内不再买新的玩具,以此做为对他毁坏玩具的惩罚 。孩子感到十分委屈,呆在自己的小屋里独自垂泪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论教育》一书中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自然后果教育原则” 。其内容是用孩子的行为过失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去限制原则的运用,有时虽然可以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可是总的看来弊端颇多,不可滥用 。
因为它不是从讲明道理上对有过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诱导、启发、教育,而是一种消极惩罚 。这种惩罚对小孩子来说,只会造成惶惑和恐惧的心理,形成怯懦、软弱的性格,对孩子的思想和精神造成伤害 。怎么做才是正面诱导、启发、教育呢?那个拆自动玩具的孩子受罚三天后,出差的爸爸回来得知这一情况,立刻找出零件,把妈妈也叫来了,他饶有兴越地指导,并帮助孩子把玩具很快地装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