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哪儿都不能打


孩子身上哪儿都不能打

文章插图
有些人信奉“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语,出于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服不了便压服,文的不行便来武的,甚至还推出一套“小树不修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的理论 。在这种近乎愚昧的思想驱使下,不仅使孩子受了许多皮肉之苦,搞不好还会给孩子造成无法挽回的终生遗憾 。
你知道吗?打孩子不仅法律不允许,而且从人体科学角度讲,孩子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是打不得的 。父母盛怒之下,手下无情,轻则让孩子被打部位红肿、软组织挫伤,重则脱臼、骨折,甚至造成严重的神经损伤,遗憾终生 。人体科学告诉我们,孩子应教但不应打,孩子通常被打的部位其实都打不得 。
有人喜欢用巴掌拍孩子的后背,殊不知,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后背的脊椎骨中 。击打孩子的后脑或后背都会因为猛击、强压、震动,造成其中的某些神经受损 。有时这些神经受损又不易被及时发现,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
有人认为小孩的屁股肉厚不怕打,但坐骨神经却正在屁股部位上,被重打受损之后,其后果也不堪设想 。
有人习惯拧孩子的脸蛋和耳朵,其实脸部有敏感的三叉神经,一旦受了伤害,会造成五官变形 。孩子耳朵神经末梢反应非常敏锐,拧耳朵用力过大过猛,会损伤“听宫”、“听会”等穴位,造成耳膜损伤或耳神经受伤而致聋 。
打孩子还会在孩子的心理发育上造成不良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希望年轻的父母们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抛弃简单粗暴的“棒打成才”的旧观念,避免给孩子和家庭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

学前教育:家长误区知多少
家长应慎用“反比”



所谓“反比”,即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以他们中的佼佼者为例与之比较,达到激发孩子上进的目的,应该说,适量地运用反比亦不是不可量 。但如果用得过量,就很可能产生副作用 。因为事实上“过量”是普通存在的,所以应引起警觉 。
有些家长在传媒上看到同龄孩子的优秀事迹,特别是介绍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杰出的才华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他是你的同龄人,可他已经这么优秀了,而你呢,我看你连他的一半都没有 。”或者这样说:“你瞧,人家的条件那么差,可学习这样好,你呢,正好相反,条件不知道要比他好多少,可学习却一团糟,不知道你都干了些什么?”话语中,充满着埋怨和责备 。
应该说“反比”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让孩子向榜样学习、看齐,但通常效果却不理想 。因为这一“比”往往使孩子失去信心,近而产生逆反心理,“像他这样的有几个,全国恐怕也就这么一两个 。”“你怎么不去学他,想当年你也不咋样,恐怕连我都不如!”等等 。
一旦有了这种心态,榜样的意义就不复存在,甚至会产生条件反射,本能地拒绝学习其他 。有的孩子说“别烦我”,恐怕就是这种特定情绪的写照,也是“反比”带来的副作用 。
在媒体上孩子看到与自己同龄的榜样时,大都会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有的还会暗暗对照自己 。这时,如果家长能抓住机会,及时地进行启发和诱导,那么,这个榜样就可能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作用甚至无穷的力量 。
怎样使榜样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作用,力求避免出现副作用呢?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人为地拉大榜样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是要尽量缩短这种距离,让孩子有一种可望而又可及的,觉得可以追上的动机和愿望 。比如在电视台的儿童节目里看到一个画画的很好的孩子时,家长不妨这样说:“这画画得真好,不过,我觉得他也不是天生的 。如果你认认真真地练上几年,肯定也能达到他这样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