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还有救吗?( 二 )


比如停用整改中的拉踩小组,最受外界诟病 。组员们以“拉踩全世界”为终极目标发帖,主题就是群嘲明星,正面回击吹捧、控评等饭圈行为 。肆意的情感宣泄够爽,但泛滥的网络恶意也冒犯着广大群众,招来“嘴臭”“无脑黑”的质疑 。
依赖打榜和舆论失控,显然是追星产品普遍存在的系统问题,若不如此,流量从何来?
至于超额消费,那是微博才有的甜蜜负担 。爱豆、超级星饭团商业化多年,至今未能找到稳定变现模式 。毕竟,不是每款追星产品,都能等来豪掷千金的事业粉 。
被打破的饭圈平衡
饭圈等级森严、分工明确,根据狂热程度及职业属性,可划分为普通粉、屏幕粉、职业粉、私生粉等几类 。但其实圈子里面,还有圈子 。
在专业化追星浪潮中,微博、豆瓣、爱豆、兴趣部落能得粉丝青睐,得益于解决了不同工种的“就业”需求 。这些常见追星产品,共同拼凑起饭圈内部的组织形态 。
在各平台,每派粉丝都有自己的规矩 。所谓饭圈乱象,本质是某些群体越界执法,因价值分歧打破了生态平衡 。而无论如何整顿,兴趣部落的学生和豆瓣的社畜,注定是无法对话的 。
每当遇上粉丝控评、撕逼的场面,豆瓣鹅组便有“小学鸡行为”“现在学生作业太少”的吐槽 。但这些成年人眼里毫无质感的应援文化,可能正是从兴趣部落里流出的高赞金句 。而屡屡加剧饭圈动荡的“脑残言论”,或许正是低龄粉丝眼中的满分模板 。
众多追星产品中,兴趣部落用户最年轻 。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整体画像复杂,但有着崇尚个性、热衷表达且消费能力有限的共同特征 。其难以通过花钱来证明的“真爱”,只能借助粉丝论文、同人画作来抒发 。
但毕竟是中小学生,写的小作文难免逻辑混乱、辞藻堆砌 。可挡不住人家情感充沛,能够激起同好共鸣 。许多“加密”语言,只能放在特定语境解读 。这些物料搬运到微博、豆瓣,换来的是成年人的嗤之以鼻 。
兴趣部落是学生的精神粮仓,豆瓣小组则是社畜的八卦圣地 。原“八卦来了小组”(简称八组)作为豆瓣最热门的娱乐小组,已有10年历史 。自创立起,该组就采取严进的审核原则,至今仅吸收70万组员 。
2018年,因“六部委联合整治炒作明星绯闻隐私和娱乐八卦”,八组停用数日且更名为豆瓣鹅组 。微博网友闻讯而来,纷纷申请加入“新增鹅”队伍 。
这轮扩招虽聚集了新一批95后、00后,但八组核心成员仍是90后、80后的工作党 。因新人涌进导致组内发帖质量变低,大批老人转战青青草原、吃瓜人才等新小组 。
新兴豆瓣娱乐小组中,踩组最为年轻化,也更加活跃 。他们尺度宽松、观点犀利、专搞“糊咖”,组员自称“母驴”,足见自嘲尺度之大 。
娱乐和社会话题的反复摩擦,在豆瓣掀起了一场场腥风血雨,与其说是饭圈,更像是泛娱乐人群 。还是爱豆、超级星饭团等工具型产品,主打为用户提供明星资讯信息,聚集的都是职业粉 。他们一心关注爱豆行程、专辑销量、应援活动,相对远离八卦互撕,社区氛围显得更积极 。
可放到微博、抖音等大众媒体,“重实绩、轻舆论”的事业粉,又容易被“口碑粉”吐槽 。在后者看来,华丽数据的基础是口碑,脱离大众谈成绩只是圈地自萌 。
事业粉想花钱,数据粉想打榜,口碑粉想控评,粉丝都为偶像事业而战,选择的方式千差万别,价值观也各异,在外界看来却是同一群人,要承担共同的行为责任 。如此一来,便不难理解为何“肖战227事件”里,粉丝嘴里明明喊着“别打了别打了”,结果局面却乱上加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