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收购家乐福一周年:转型要有“回炉再造”的决心

中国零售业,风云变幻 。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线下零售企业纷纷“触电”,最终走出一条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场景零售新模式 。在这一进程中,有的零售巨头蜕变转身,有的走向没落甚至被淘汰,还有的“改了姓”,比如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巨头:乐购成了华润万家,麦德龙进了物美,大润发(台资)嫁给了阿里,家乐福80%股份被苏宁收购,依然坚持的是沃尔玛,但9月已有消息称沃尔玛已就出售大卖场中国业务部分股权事宜与一些企业洽谈 。
一年前,苏宁易购将家乐福中国收入囊中,张近东提出了“超越沃尔玛”的目标,苏宁对家乐福寄予厚望 。当时张近东公布家乐福的“五大升级战略”,涵盖数字化改造、场景融合、门店拓展、到家服务、供应链开放等五个方面 。一年下来,家乐福与苏宁业态全面融合,走通了“苏宁+家乐福”的“苏家”模式,这对于线下零售业转型智慧零售而言,算得上是一个样本 。
具体来说,家乐福最近一年的变化体现在如下维度:
第一个是业态升级,数字化改造+场景融合打造立体化业态 。
【苏宁收购家乐福一周年:转型要有“回炉再造”的决心】对于新业态苏宁是十分谨慎的,今年4月苏宁入主半年后,家乐福重庆才开出第一家新店:采取全新业态的“精选店”,跟家乐福常规的2万平方米左右的门店不同,精选店面积在4000-5000平方米,SKU减少50%以上到1万左右且增加高端与进口商品比重,线下强调体验与服务,同时注重与线上和到家的联动,目前家乐福精选店一共开出10家,9月30日将有三家精选店同开 。
精选店贵在“精”,瞄准新中产与年轻人 。2019年新中产白皮书估算,目前中国有2.5亿-2.8亿新中产,麦肯锡的调查则显示,如今有一半中国家庭跻身较富裕家庭行列,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4万-30万人民币,新中产预算充足,支撑起消费升级的半边天 。Z世代即95后虽然钱包瘪了一点,但是消费理念却变得大不一样,凯度(Kantar)数据显示,2018年Z世代每月可支配收入高达3501元,远高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2元 。其中,75%的Z时代3年内换过两部及以上手机 。
在旧业态改造上家乐福下了不少功夫 。今年1月家乐福徐泾店重装开业,最大变化是摒弃了千篇一律的大卖场陈列方式,采取了“场景化陈列”设计,比如厨具区采用原木色系陈列台与高低错落的陈列架营造厨房摆放效果;再比如图书区做成了图书馆形式 。7月家乐福北京双井店重装开业,在门店陈列场景化外,引入紫光园、便宜坊等餐饮老字号,同时升级服务,对应升级模式会复制到家乐福华北区域,将当地有影响力的熟食品牌引入吸引客流 。同样,提升区域影响力在近期重装开业的上海万里店也有所体现 。
在“场景陈列”、“服务升级”与“品牌引入”外,苏宁与家乐福还在一起做了两件更重要的事:一个是会员体系的打通,苏宁十年会员体系与家乐福4700万会员打通,线下门店、线上小程序、O2O到家业务融合互通,家乐福用户变为全渠道用户;另一个是门店初步实现数字化,包括会员、支付、商品、供应链等体系的全面数字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会员体系与便捷的移动支付渠道,让用户支付更方便,门店营销更高效 。
对于未来,家乐福明确了“1+2+1”全场景业态计划,年内目标15家新店:1是对大卖场继续新开与升级;2是标准超市与精选店;最后一个1是社区生鲜店,单店面积500-800平方米 。家乐福中国CEO田睿曾表示,社区生鲜店将走生鲜标品道路,第一家社区生鲜店正在筹备中,9月30日即将在上海开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