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官鬻爵是王朝衰亡之象,康雍乾三帝都被称为圣君,为何不禁止?

卖官鬻爵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弊政,简单地说就是朝廷把官位明码标价,借此来收敛钱财 。从秦汉开始,历朝历代都曾有过卖官鬻爵,毕竟来钱快呀,很多皇帝都乐此不疲 。
不过,卖官鬻爵这事好做不好说,一向被看作是王朝衰落即将覆灭的一个重要标志 。汉末的桓灵二帝就以卖官鬻爵而出名,然后天下大乱、群雄纷起,这才有了魏蜀吴三国鼎立 。所以,历代士大夫都非常鄙夷卖官鬻爵,觉得连官位都可以随便买卖,这个王朝还有什么希望?

卖官鬻爵是王朝衰亡之象,康雍乾三帝都被称为圣君,为何不禁止?

文章插图
可是,清朝从建国开始,不但允许卖官鬻爵,还将其固定下来,成为一项成例,连号称“圣君”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不反对,甚至还扩大卖官鬻爵的范围 。
清朝的卖官鬻爵叫做捐纳,从顺治六年开始实行,最早只有想参加科举的读书人才可以捐纳,差不多算是花钱买个初级文凭 。是康熙皇帝允许捐纳文官,洞开了清朝卖官鬻爵的大门 。
卖官鬻爵是王朝衰亡之象,康雍乾三帝都被称为圣君,为何不禁止?

文章插图
户部设有捐纳房,捐纳主要分为常设和临时两种,常设捐纳有一定的名额和级别限制,对清朝官场的影响较小,而临时捐纳是遇到赈灾、战争等巨大开支时才开设 。乾隆皇帝把一些原本属于临时捐纳的项目也归入常设,使捐纳官员逐渐增多 。
所以,后世常常发现清朝中期以后的大商人都有官衔在身,最高可达二品(胡雪岩),被称为红顶商人 。事实上,这些纯粹捐来的顶戴在正牌大官眼里,什么用也不顶,该杀杀、该抄家抄家,一点不耽误 。
卖官鬻爵是王朝衰亡之象,康雍乾三帝都被称为圣君,为何不禁止?

文章插图
康雍乾三位为什么不反对捐纳?原因很简单:朝廷缺钱 。从入关开始,清廷一直钱不够花,平天下、削三藩等等,乾隆更是号称“十全老人”,至少打了十次大规模战争,每次少则数百万,多达两千万两白银,光靠税赋填不满财政上的窟窿,捐纳便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
康熙十三年至十六年,仅捐知县一职者即有500余人,捐纳收入200多万两 。乾隆年间最多一年捐纳收入达556万两,占朝廷财政收入的39% 。
户部明码标价,乾隆三十九年的捐纳价格是,从九品官180两、知县4620两、知州6020两、道员16400两 。道员相当于省级官员,是捐纳的上限 。
卖官鬻爵是王朝衰亡之象,康雍乾三帝都被称为圣君,为何不禁止?

文章插图
鸦片战争后,清朝急剧衰败,又面临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等等,财政危机愈发严重,不得不广开捐纳,捐来的官与正途官员的比例达到3:4,已经十分接近 。
而捐纳盛行又造成清朝官员只知道捞钱回本,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做官已经变成一门生意 。有些官员为了捐个更大的官,甚至不惜借债,然后更加发狠地搜刮民脂民膏,因为他们首先要把债还上,剩余的“利润”才是自己的 。
诚征优秀稿件:投稿指南
相关推荐: 长津湖战役有多惨烈?战后宋时轮泪流满面,中美战士无人愿意回忆
《历史的温度》作者张玮在书里这样说:“在朝鲜战争里,长津湖战役是我最不愿意写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惨烈,太惨烈 。” 你说,他们曾经做过的事,如今都谁还记得? 今年的9月2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用最高礼仪接英雄回家 。今年的9月3…
【卖官鬻爵是王朝衰亡之象,康雍乾三帝都被称为圣君,为何不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