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习惯是“打”出来的


孩子好习惯是“打”出来的

文章插图
“孩子不好好吃饭、睡觉该怎么办?”“孩子太黏人怎么办?”“孩子的好习惯到底该怎么培养?”“多大开始练他立规矩?不听话可不可以打?”……孩子出生后,各种养育问题都会接踵而至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向家长传授经验:
孩子一出生就要立规矩“爱孩子难,还是给孩子立规矩更难?”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说“立规矩更难!”为什么立规矩更难?因为父母首先要给自己立规矩 。
爱和规矩应该是在一起的,不是分离的,很多父母往往是在爱的时候没了规矩,立规矩时没了爱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他大了就会慢慢懂事了,其实,规矩必须从出生就开始立,越晚代价越大 。真正的爱应该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应该是带有爱的规矩 。真正的爱和规矩需要有正确的父母观 。
每一个规矩,第一次立时对父母都是一个重大考验1岁多的约翰与爸爸妈妈分床睡的第一天晚上,超级保姆(在国外,超级保姆受到过许多育儿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妈妈:把约翰放到他的小卧室的小床上,然后侧过身坐在床边低头给约翰念故事书,只让约翰看到妈妈的半边脸,不让妈妈与其有目光交流 。读完故事,妈妈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挪到房间门口,最后出来关上门 。
可当妈妈读完故事还未挪动脚步时,小约翰就意识到不对劲儿了,开始大哭,并从小床的围栏上翻越出来,跳在地上 。妈妈在超级保姆的指导下,不动声色地又把小约翰放进小床里,重新坐在床边读故事,可小约翰又大哭,再次翻越出来,这样反复三次 。小约翰声嘶力竭地大哭大闹,约翰的妈妈这时坚持不住了,低着头开始抹眼泪 。超级保姆不得不出动,进屋与妈妈并排坐在床边,闭着眼静静地就这样坐着,小约翰又哭了一会儿倒头就睡了……有了第一次的规矩,接下来就好办了 。
许多家长在第一次立规矩时因为坚持不了而放弃,或者因为孩子做不到而大声呵斥孩子,这都不足取 。对待无理取闹的孩子,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 。
孩子长大后可不可以打?当然可以 。王涛认为,这是有效的惩罚手段,也是让孩子承担做错事后果的一种方式 。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做错事后认个错往往下次照犯,就是因为没有让他及时承担后果所致 。当然,打孩子要等孩子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至少应在2岁半)之后 。
孩子可以打,但不能瞎打、乱打,打孩子是要讲艺术的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能带有愤怒 。否则孩子被打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愤怒,他这时要么是愤怒,要么是恐惧,而孩子在极度的情绪中是没有任何学习能力的 。父母要学会“轻声轻气说重话” 。
打孩子不能直接用手,需要用杖(古时候所说的家法) 。这样做有三点好处,第一,是给自己时间冷静;第二,说明规矩在施打者之上,意即“不是我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惩罚你”;第三,产生震慑力 。打孩子前需要语言的交流 。交流是爱的通道,是立规矩的手段,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 。
打孩子需要爱,父母要先学会爱孩子曾有一个家长听了王博士的方法后,回家就做了一个“家法”挂在门上,并指着“家法”一板一眼地说:“以后如果你不守规矩,就要用这个‘家法’惩罚你,不是我要惩罚你,是规矩要惩罚你 。”可谁知第二天,“家法”就不见影了,王博士告诉这位家长,给孩子立“家法”是要讲究氛围的,不能随便说说了事,应让孩子意识到“家法”的威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