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做SaaS,你不必成为一个纯软件公司( 二 )


【在中国做SaaS,你不必成为一个纯软件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企业也有自己的一套估值逻辑:就是把SaaS、一次性收入和硬件收入按照比例拿出来进行倍数折算,最后再加起来 。
不难看出,企业如果把自己定位成是企业服务公司,就不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纯软件公司,如果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纯软件公司而过分纠结完美的收入模式,很多时候就“轴”进去了 。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地是,不是每个领域的SaaS公司都需要提供硬件,比如CRM、HR管理、协同办公这些 。
中国SaaS企业不必完全照搬美国模式
上述中 美间市场差异的问题,又引出了SaaS领域老生常谈的问题,即中国SaaS企业要不要学习美国,如何学习美国 。
红杉方面认为,国内没有像美国的SaaS那样,可以同时把通用产品做得好、定制化客户被服务意愿又强的大环境,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这样的环境都不成熟 。
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有大量赢利的大企业,而中小企业群体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这种企业结构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 。
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中国企服市场上先天缺少了好的SMB(中小企业市场),导致企业没有办法做成又标准化又快增长的SaaS软件公司 。比如做中台的公司,就放弃了SMB市场,直接只做大客户,原因就是中国没有土壤 。
所以,在中国做SaaS,通用产品或者定制化产品一定要占一个 。这两种选择的优缺点也比较明显,选择做通用产品,会相对发展慢一些,客单价低一些,但毛利率会很高,度过了前期的隐忍时间,后期发力会很快,有长期的复利增长红利;选择做定制化产品,服务大客户,毛利率会略低一些,但客单价很高,而且可以迅速签单,早期就可以做大规模,长期再不断提升产品化和毛利率 。
拿小公司来讲,其产品可能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大客户,所以它不会面临真的需要去做通用产品的困惑 。
简而言之,就是企服企业要突出自己的优点,而不是想万事俱全 。
做通用SaaS的公司,经营良好的公司每年收入增长虽说不能翻倍,但毛利率很高 。这主要得益于其拼命的产品化,产品极具竞争力,只依靠卖SaaS产品就可以保证营收 。
另外,做定制化产品的公司,以项目制比较普遍的中台行业为例 。
中台只是一个概念,市场上没有统一的定义,在红杉眼中,更多地把它理解成大型企业互联网化的一个升级,但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需求不一样,所以中国的中台公司基本都是项目制的,很难产品化 。相应地,长期中台企业也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化和毛利空间 。
在中国企服市场,“定制化重”虽然是一个通病,但翟佳觉得不一定非要跨过这个门槛 。因为企业究竟要坚持做“定制化”,或者一定就要从“定制化”收费做成SaaS,并没有固定的路径 。
在有中国特色的SaaS市场,SaaS企业的盈利来源并不固定 。这里的“不固定”是指在SaaS上的盈利性,企业也许可以从除了软件的其他方面收取费用,比如佣金收入、交易收入、供应链收入、外包服务收入等,未必是一定要把自己的软件落到SaaS上去体现盈利性 。
比如做ERP的用友和金蝶,卖的不是SaaS服务,但也可以盈利上市,所以并不是说只有做SaaS才能做出盈利性来,只是美国的SaaS的 model就看起来非常美好 。
同样地,在判断这些企业成长是否符合预期时,投资人手里也有一个小账本:主要是依收入规模而定 。
举例来讲,如果现阶段年收入已经达到几十亿的软件公司,年复合增长率还能有20%-30%是非常厉害的,当企业到几亿收入时,大概在50%-70%的增长率,如果年收入是几千万的话,每年增长率可以翻一倍,否则相较于市场总体水平就较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