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正确看待宝宝的破坏行为


父母需正确看待宝宝的破坏行为

文章插图
说起宝宝的“破坏行为”,妈妈们有一肚子的话 。“我家宝宝是个破坏狂,什么东西到他手里都能被他搞得变了形!拆得七零八落防都防不过来 。”“哎!我才买回一套小音箱,刚装上,就被儿子拔掉了连线 。”“刚买的电动小汽车,我还没会玩呢,就被宝宝拆成一堆零件了 。”“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宝宝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 。
”“在外边晾了一会儿衣服,没有几分钟,宝宝就把刚换的床单剪了个大窟窿,自己还想当然地用胶水粘 。
宝宝把好东西弄坏了,妈妈可能会心疼,这个时候,可不可以一气之下打宝宝几巴掌呢?
破坏也是建构
宝宝把物品拆散了、弄碎了,不管妈妈多么心疼,都不能打骂宝宝 。打骂作为一个惩罚手段,用在这么小的宝宝身上,会让宝宝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以后不敢这么做了 。
那么,宝宝搞“破坏”的初衷,是为了把东西弄坏吗?当然不是,宝宝一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
1 。探秘心理
宝宝是想搞明白这件东西里面藏着什么样的奥秘,为什么能跑、能发声、能说话、这么重、这么小呢?宝宝的小脑袋里满是问题,有了问题他们就要想法搞明白,他们用他们所能支配的体力,咬啊、砸啊、摸啊、摔啊、打啊,不管是钟表、玩具、收音机、笔、电器开关、遥控器,他们都要弄一弄 。
妈妈打骂、斥责宝宝,无异于是在宝宝的成长路上设置障碍,扼杀掉宝宝宝贵的探索精神,使得宝宝的智力和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
2 。好玩心理
宝宝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玩,看到好玩的东西,他们当然要研究研究 。至于研究的过程是否会损坏东西,处于单项思维阶段的宝宝当然意识不到后果,所以就有了把妈妈钱包上的照片撕下来、把小猫放到奶奶的帽子里、把花盆里的花朵揪下来栽到其他的花盆里、把圆珠笔芯的头拔下来用嘴吹等行为 。
宝宝玩得高兴的时候,不会想到这样做的后果,妈妈要尽可能地做到“不知者不怪”,才利于宝宝的成长 。妈妈呵斥、打骂宝宝,都会破坏宝宝的兴致,让宝宝不高兴,甚至会在宝宝心中留下不愉快的阴影,一生都不快乐 。
3 。模仿心理
有的时候,宝宝的“破坏”行为是模仿着大人的行为来的 。比如,家里的什么东西坏了,大人会带着工具修理一下 。宝宝见到家长专注修理的样子觉得很酷,就想着尝试一下 。
宝宝觉得妈妈化妆的样子很好看,趁妈妈不注意,就把妈妈的口红、粉底等涂到自己脸上,宝宝哪里懂化妆知识,加之手上没轻没重,不是口红弄折了,就是粉底弄掉了,抹得到处都是 。
宝宝看到爸爸对着镜子晃动着手上的电动剃须刀,对着下巴嗡嗡地呜叫,觉得很酷,爸爸不在家的时候,便偷偷实验了 。宝宝没用过,看不懂操作说明书,按按这里,敲敲那里,想把剃须刀打开,就这样,剃须刀被弄坏了 。
在这些情况下,妈妈也不能怪罪宝宝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妈妈可以事先做一些预防工作 。比如,父母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一旦宝宝表现出好奇心,妈妈可以告诉宝宝:“你还小,这个剃须刀你不能动的,如果特别想玩可以在爸爸妈妈陪伴下玩!”
模仿是宝宝成长的重要方式,宝宝在不断的模仿中,掌握一定的技能,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所以,妈妈不能伤害宝宝模仿的天性 。
支持一下宝宝
宝宝是在“动”的过程中长大的,不管是动手还是动脚,动作不到位的情况会很多 。原因在于宝宝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好,不能很好地协调各种动作,小肌肉不够发达,完成不了某些宝宝想完成的动作,于是,一些做法就成了“破坏”了 。但是不能低估这些“破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成功的尝试,才有了宝宝的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认知提高了、经验增加了、肌肉获得了锻炼、胆量获得了锻炼……所以说,宝宝的“破坏”不可小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