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钧窑鉴赏中有哪些细节

经过金代的恢复发展,元代钧瓷生产继北宋末期生产淡雅精美钧釉瓷的高峰后,再一次进入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钧瓷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泛,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

细节决定成败,钧窑鉴赏中有哪些细节

文章插图
北宋时期,河南禹州钧窑开创了铜红釉和铜红彩的新局面 。它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的红釉,在不同色调的蓝色乳光釉面上分布这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和紫色斑纹的多色釉,美艳如蓝天上缀满火红的流霞 。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 。有土焉,可陶为磁 。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 。"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明张应文撰《清秘藏》“均州窑,红若臙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 。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均之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浓处有时或起条文,浅处有时仍见水浪”
细节决定成败,钧窑鉴赏中有哪些细节

文章插图
唐代花釉瓷器的出现,为钧瓷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陶瓷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到了北宋,随着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尤其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 心,国家的统一与生产的发展,使钧瓷手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官窑兴起,民窑林立,各地窑口,竞相争辉,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钧窑皆在河南境内,其中钧瓷以窑变美妙的艺术,不仅受到民间的喜爱,更受官廷的偏爱,并把钧窑垄断为官窑,到了北宋晚期,特意在钧瓷的故乡--禹州城北门里的钧台附近设窑,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品 。由于宫廷以豪华奢 侈为尚,选料严格,不计成本,工艺要求更高,由生产原系为民间烧制的碗、盘日用生活器皿,也主要改烧各式花盆和盆奁儿,以及尊、瓶、炉之类的艺术陈设品 。所烧钧瓷禁止在民间流传,当开窑都由官府派职官把关监选,合格者当选,其余一律砸碎就地深埋 。从此大家只好望窑生叹,然钧瓷的声望更高 。造型端庄,技艺娴熟 。窑变美妙,琳琅满目 。变化之多,难以胜数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钧瓷无对,窑变无 双 。千钧万变,意境无穷 。尤以红、紫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在争芳斗艳的花园里独树一帜 。根据对钧台窑的考古钻探与发掘获得的资料证明,钧瓷的兴盛之日,大约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即1101~1125年),亦即钧瓷的黄金时代 。
正因为钧瓷的独特艺术魔力,吸引各地窑口竞相仿造,目前仅在河南禹县境内发现宋金时代的钧窑遗址,就有一百多处 。切向四周扩展,南起河南的临汝、峡县、新安、鹤壁、安阳、林县、浚县、北至河南的磁县、山西、浑源县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形成遍及华北地区的庞大的钧窑系 。在这些窑中,除了禹县的“钧台”窑为北宋官窑外,其余均于民窑 。
细节决定成败,钧窑鉴赏中有哪些细节

文章插图
这时期的仿钧瓷,一是仿北宋的钧红釉,底部无釉,器型有小花尊、圆式洗、花盆、缸,各式瓶、碗、盘及鼓钉洗等,其中以仿北宋钧红鼓钉洗最为近似 。二是仿以天蓝、月白釉为主,兼有涂以红斑的器物 。雍正仿钧瓷,其造型和釉色极其逼真,但雍正官窑仿钧瓷大多有篆书刻款,较易识别 。没有落款的雍正仿钧瓷,通过仔细观察鉴别,可看出还是带有清代的特征,其釉色浅淡而且较薄,底部大多涂有黑色釉汁,胎骨为白色,有的红釉偶尔出现绿色小苔点,其釉面较宋钧滑润光亮 。清代后期的仿钧瓷普遍演变成窑变釉,釉面变化丰富,色彩光亮鲜艳 。光绪时,在河南禹州钧瓷世家中有卢氏兄弟开始恢复了钧瓷的生产,至19世纪初,卢氏烧制的钧瓷精品,形象逼真,釉质莹润,达到乱真的效果,因而有“卢钧”之称 。但卢钧与宋钧相比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其釉面没有“蚯蚓走泥纹”,窑变红斑发暗,不及宋钧自然 。清末民国时的仿钧大多较为粗糙,器形不够规整,胎釉粗糙,呈色较差,与宋元钧瓷有较大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