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经受过垃圾电话或者垃圾信息的骚扰 , 那么很可能你的个人信息已经被卖了 。个人隐私信息 , 特别是个人身份、银行账号、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信息泄露的危害极大 , 轻则垃圾短信、垃圾邮件不断 , 重则诈骗/栽赃找上门 。
文章插图
你的隐私值多少钱?
据说几毛钱就能买到你在外卖平台的个人信息和账单详情 , 不到2元就能拿到你在网上购物的详情和偏好以及网络借贷的信息 。
如果有人向你当面出价购买你的基本信息和消费记录等个人隐私数据 , 多高的价格你会同意出售呢?可能再高的价格也不会同意吧 , 甚至出价越高 , 越会让你感到不安 。
在旅游景点或者购物中心人员密集的地方 , 经常有商家免费送礼品 , 只要留下身份证号、手机号、姓名等信息 , 或者用微信扫一扫就可以拿走价值几元的礼品 , 这种时候往往会看到男女老少趋之若鹜的场景 。
很多人态度上极为关注隐私 , 然而在做法上又不那么注重隐私 , 这个现象叫做“隐私悖论” 。哈佛大学的研究员Dan Svirsky做过一项调查 , 当受访者被直接问及是否愿意将Facebook的个人资料以50美分到2.5美元不等的价格出售时 , 超过64%的人选择拒绝 。然而 , 当Dan Svirsky改变策略 , 让受访者需要打开一个新的页面来确认该调查是否涉及到个人信息时 , 拒绝分享数据的人数下降到40% 。
前些天 , 李开复的“口误”捅了企业数据隐私这一敏感话题的马蜂窝 。在全球创业者峰会(HICOOL)的一个演讲中 , 李开复提到曾经在“早期帮助旷视科技寻找了合作伙伴 , 让他们拿到了大量人脸数据……” 。这番话很快引来了热议 , 涉事公司很快做了澄清 , 李开复本人也随后在微博做了致歉 。
这个事件很快在网上发酵 , 各种关于人脸识别应用涉及公众隐私的声讨文章 , 以及公众该如何注重隐私的文章 , 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共情效应以及人们回避风险的本能驱动下 , 每当有类似涉及隐私数据泄露的话题 , 公众对于隐私问题会立刻开始重视起来 , 并且将舆论热情冲到一个高峰 。
隐私无价 , 有法律保护
我们身处一个数据时代 , 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 , 无时无刻不在与数据打交道 , 大量的数据应用围绕着我们人的行为做文章 。从早上一睁眼开始 , 我们每个人都在产生数据 , 早晨的起床时间、上下班路上骑共享单车去公交地铁站的位置路线、公交地铁或者打车出行的行程信息 , 在公司吃饭点的外卖、饮食习惯和偏好 , 以及一整天刷手机的各种浏览Cookie信息等等 , 这些都是我们的行为产生的数据 , 并且被商家利用起来推送广告和服务 。
正如我们开头说的“隐私悖论” , 我们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出售自己的隐私信息的 , 讽刺的是 , 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 , 我们却坦然接受各种APP提供的免费产品和服务 , 同时免费奉上自己的个人信息 , 甚至当APP要获取手机定位权限、通讯录权限、相机权限、麦克风权限 , 甚至读取手机已安装APP信息的权限的时候 , 眼都不眨一下就点击同意了 , 更别提APP弹出的冗长晦涩的《用户协议和隐私保护协议》 , 阅读是不可能阅读的 , 这辈子都不可能阅读的 。
- 穿旗袍教你怎样配鞋子
- 二代妖精经典台词语录段子大盘点 我就是你的粉丝
- 生男生女早知道 怀男宝最明显的5大特征
- 细节,让你分辨钧瓷的好坏
- 古玩收藏的难处,你碰上了吗
- 坐月子期间宝宝睡觉总是奶睡怎么办?这些方法你知道吗?
- 教你测试孩子右脑发育状况
- 信不信由你,把睡着的宝宝抱上床是门学问
- 宝宝频繁夜醒是有“苦衷”的,只是妈妈你不懂!
- 四招教你自测预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