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被杀之后,九黎族人有何结局?( 二 )


蚩尤被杀之后,九黎族人有何结局?

文章插图
如今,所有人都是“民”,但在商朝以前“民”是指特定的一群人 。甲骨文中的民字(下图A),由上下两部构成,上部像一只左眼,下部像针刺一类尖利的东西刺着眼睛,致使一目而盲,可能是“盲”的本字 。也就是说,“民”是一群被刺瞎一只眼的人的统称,显然这群人地位低下,只可能是奴隶,刺瞎一只眼作为奴隶的标识 。
蚩尤被杀之后,九黎族人有何结局?

文章插图
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有过一番精彩论述:“民与臣两个字,在古时候本都是眼目的象形文 。臣是竖目,民是横目而带刺 。古人以目为人体的极重要的表象,每以一目代表全头部,甚至全身 。竖目表示俯首听命,人一埋着头,从侧面看去眼目是竖立的 。横目则是抗命乎视,故古称‘横目之民’,横目而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故古训云‘民者盲也’ 。”在谈论西周初期之民时,郭沫若认为:“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 。”
这样的解释让人不寒而栗,但文字是时代历史的反映,因此通过民字的字形可知“民”的真实身份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春秋战国时“民”的地位依然还很低,《贾子大政下》中说“夫民之为言萌也,萌之为言盲也”,《说文解字》中注解战国篆书民字时说“民,众氓(通重萌,一片萌发的小草)也,从古文之象” 。总之,先秦时代的统治者,认为民众缺乏教养与知识,所谓“人多而无识”,犹如杂乱生长的小草一般,于是就蔑称民众为“众萌”,可见“草民”之称的出现并非没有缘由 。
值得一提的是,了解了“民”字本义,以及先秦之民的地位,我们再来理解孔子备受争议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时,真相就昭然若揭了,当时尊周、尊君的孔子,又怎么会顺从“民”意,让他们知道所以然呢?
蚩尤被杀之后,九黎族人有何结局?

文章插图
可见,黎民之本义是黑色的奴隶,黑色或是身体颜色,或是在脸上被刻了黑色的图案或文字,他们没有家室,也无姓氏,并被刺瞎一目作为特有的标记,被统称为“黎民” 。
更可怕的是,通过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我们还可以看到“黎民”另一个不忍直视的结局 。《令簋》上铭文记载:“姜商(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 。”《大盂鼎》铭文记载:“易(赐)女(汝)邦司四白(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 。易尸(夷)王臣十又三白,人鬲千又五大夫 。”所谓“鬲”,在当时是一种炊器,又为葬礼中用的陪葬器皿,因此“鬲百人”就是“人牲”百人,杀死以祭神或殉葬,故而黎民也被称作“人鬲” 。(上图,西周王作亲王铭铜鬲)
因此,通过黎民二字来看,蚩尤九黎部族的结局极其凄惨,所谓融合的背后隐藏了无数血与泪 。
蚩尤被杀之后,九黎族人有何结局?

文章插图
但如果黎字本义是黔首之黑,这时就出现一个悖论,即蚩尤怎么可能用“黎”字来自我贬低蚩尤部——九黎族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蚩尤时的黎字可能没有贬低之意,犹如“桀”字本通“杰”,或代表鸡栖的木桩,还有“纣”字本是马车上的一个部件,但由于几千年来宣传夏桀与商纣残暴,于是桀纣两个字成为残暴的代名词,黎字可能也是这样,属于后人强行将之赋予某种意思,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加强 。除此之外就是本来不叫“九黎”,可能叫其他名称,只是后来炎黄部落将其黔首之后称其为“黎民”,于是后人不明所以就称之为“九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