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钧瓷”极 品中的极 品

钧窑刘家门窑在北宋末期创烧伊始 , 就采用了厚釉工艺和满釉支烧的方法 , 这是对汝窑烧造工艺的学习和模仿 。厚釉工艺与素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素烧瓷片在宝丰清凉寺窑址和钧窑刘家门窑址都有大量发现 。汝窑首创厚釉工艺 。在宝丰清凉寺窑址2000年的发掘中 , 遗址第三阶段出土瓷片较少 , 绝大多数是素烧残片;在2012年至2013年的发掘中 , 在宝丰清凉寺遗址中发现了不早于金代的大量素烧器 , 占出土瓷片总量的99% , 元代地层也有素烧器 , 且同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钧釉瓷 。钧窑刘家门窑在创烧的第 一期前段就采用了厚釉工艺 , 从第 一期后段开始 , 素烧器所占比例均达50%以上 , 且素烧器逐渐增多 。从对汝窑和钧窑的考古发掘来看 , 钧窑在北宋晚期学习汝窑的素烧厚釉工艺之后 , 此工艺渐渐成为两窑的主要工艺手段 。

这种“钧瓷”极 品中的极 品

文章插图
关于钧瓷釉质呈现的外观颜色 , 目前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 , 大多是以偏概全 。不同层面的专家学者对钧窑瓷器的论述基本都是“官钧瓷”的“以金属铜为呈色剂的紫红釉” 。如:“在天蓝色釉面上缀有几片玫瑰色紫红斑”或“绚丽的紫红釉遮体 , 颇有雍容富丽之仪”等等赞美之词成了钧瓷的代名词 , 仿佛钧瓷只有“官钧瓷” , 没有发展过程 , 直接就从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 。毋庸讳言 , 高古瓷器由于存世量不多 , 研究考证确实有些困难 , 但这种数典忘祖、以偏概全 , 不客观、不公平的论述 , 长期以来给人们鉴藏钧瓷以负面影响 , 以至使一些著 名专家都“见钧不识钧” , 不能不说是学界的遗憾 。笔者的窖藏钧瓷“桃形砚滴” , 就被故宫博物院的知名专家判为“非钧瓷” 。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 , 定窑算是个异类 , 因为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均属青瓷 , 唯有定窑属白瓷 。纵观定窑发展史 , 从低迷到倍受热捧 , 从平民化走向宫廷化 , 最 后又烟消云散 , 窑址沉寂为黄土一抔 , 几番浮沉 , 可谓是阅尽沧桑 。而苏东坡《试院煎茶》中那句“定州花瓷琢红玉” , 更是让后人产生无限探究之心 。
这种“钧瓷”极 品中的极 品

文章插图
“蚯蚓走泥纹”系指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的釉痕 , 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迹 , 它是钧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蚯蚓走泥纹”产生的原因较复杂 , 有一种说法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 , 施釉又特别厚 , 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 , 后在高温烧制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
元代钧窑瓷器釉色主要为天蓝色和月白色 , 带玫瑰紫色红斑的较少 。此盘造型优美 , 釉色鲜艳 , 天蓝色与玫瑰紫色交相辉映 , 绚丽典雅 , 不愧是元代钧瓷中的工细之作 。
这种“钧瓷”极 品中的极 品

文章插图
【这种“钧瓷”极 品中的极 品】在明代万历时期 , 为了避万历皇帝朱翊钧名字中“钧”字之讳 , 人们将“钧”写成“均” , 记为“均窑” , 所以现在也有将钧窑称作“均”窑的人 , 但究其根本 , 钧窑才是本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