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扬鞭自奋蹄”的奥秘( 四 )


国外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的英才概念过于狭窄 。实际上英才的概念是广义的,不仅表现出不同的才能,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类型和范围;不但表现在认知、艺术、体育等领域,而且表现在政治、商务、管理等方面;可能表现在学术成就上,也可能体现在其他领域的创造性精神状态中,也有可能反应在性格上、心理素质上,也可能表现在组织、领导天赋上 。
基于自身的个性来学习,我想这也是当今学习的真谛 。
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强盗,他把抓来的俘虏放在一张他特制的铁板床上,如果哪个俘虏的身子比铁板床长,就把他的身子砍下一截;如果哪个俘虏的身子比铁板床短,就把他的身子拉长一些,很少有俘虏能够活着离开这张床 。
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就像这样,完全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 。老师讲一样的内容,有的学生虽然已经了解了,但还是叫他们上课听讲;而有的学生程度太差,听得一知半解,但老师讲完了就再也不讲了 。我们用刻板的定规将千姿百态的人“整齐划一”,不同资质的人输进去后,却按着同样的标准、同样的程序、同样的时间予以统一制造 。
教育家吕型伟教授讲过他在上海进行的实验 。他说:我试了一个班级,20个孩子都是常态的,不是天才 。
这20个孩子进来之后,老师围着每个人转,他能走得多快就多快 。结果,这20个人中有3个人,只花了7年时间就把12年的东西都学完了 。我就允许他参加高考,3个都考到交大,13岁 。剩下还有17个,不能让他们留级吧?照样给他们上课,照样给他们教育 。
第2年有16个人把中小学12年的课都学完了,考大学全考上了 。
只剩一个人,这个人也不能让他留级吧?我照样给他办班,最后也毕业了,也考上了 。是不是偶然考上的大学?到了大学又怎么样呢?我就跟踪调查,特别是前面的3个小孩,在交大的3个小孩,我就跟踪看他的发展 。很有意思,这3个小孩在大学里面同18岁的那些孩子们在一个班级(不是少年班,一样的编在普通班里面),在学习上一点没有困难,学得非常好 。
只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他们是小孩,不像大人 。比如说下课了别的大学生在操场上踢足球,打篮球 。
这3个小孩在干什么呢?趴在地上打弹珠 。哪有大学生在地上打弹珠的?因为他只有13岁,打弹珠是一点不奇怪。所以他的同班同学没有把他们当同学看,有的跑过来摸摸他的头,“哎,小朋友,你到这儿来干什么?”但是在学习上,没有人敢轻视他们 。
后来3个人到了美国,我继续跟踪调查,发展得很好,一直很好 。多挣得了5年时间,多宝贵 。
一个人生命有限,5年哪 。如果我不是这样改革的话,他还要在小学里磨5年,那不是浪费生命吗?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是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 。
南怀瑾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师都在做一件事”——到底做什么事呢?——“都在残害我们的幼苗 。”当然这一句话,在一个作老师、作父母的人听起来是不太舒服,也不愉快的 。但是很多的老师和父母却是在做着这样的事,做着把天才变成庸才的事 。
每一个人都是天才,每一个人也都是庸才 。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庸才则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路 。
做成功的父母,首先应当帮助孩子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一只鹿还是一只鹰,做到因材立志,因材为学,因材施用 。让鹿去猛跑,让鹰去高飞!
<>
1 2 34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过失买单